当巴黎遇见肖邦,当肖邦遇见巴黎。

 

这是一个诗人和一座城市的爱情故事。...





莫奈,《塞纳河的风光》,作于1872年

就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对多瑙河的赞美一样,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是写给塞纳河的一封情书。斯人已逝,肖邦的浪漫气质却依然在塞纳河流淌不息。

I
1830年的某一天,肖邦离开了他的波兰,第一次遇见了巴黎。巴黎的气质让他沉醉,他在难以抑制的兴奋中,写下了这梦一样的旋律。

此时的巴黎,在七月王朝的统治下,正享受着她19世纪所难觅的片刻平静。于是,欧洲的文化精英汇集于此,一时间,巴黎成了艺术家和诗人的天堂。我们的诗人肖邦,天赋异禀,在各个沙龙里自然是如鱼得水。



肖邦在沙龙里演奏自己作品的情形
II
是的,肖邦是一位诗人。不过,他是用音符作诗,他是用钢琴吟诵。他的21首夜曲,继承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所一以贯之的诗哲性,又辅以肖邦音乐语汇所特有的歌唱性与浪漫主义气质,平易优美,饱含诗意。他的舞曲作品,构建在严整的3/4拍舞曲结构之上,在极其华丽的旋律中,包含了与华丽曲风所截然不同的深刻乐思,所以,舒曼说,他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I

肖邦降E大调夜曲,作品第9号第2首,作于1830年。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钢琴诗人”的雅号。

II

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第40号第1首,作于1838 年。歌颂了波兰民族斗争的光辉业绩,肖邦音乐中民族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III

肖邦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作品第53号,作于1842年。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宛如一首交响诗。本曲的主人公是一个英雄形象,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全部的爱国热情。

IV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第23号。表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结构庞大,技术艰难,内容深刻,是一首壮丽的史诗。肖邦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悲剧性“和”英雄性“内容,事实上成为了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

V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第64号第2首,作于1848年。该曲刻画了作曲家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诗人人生的谢幕词。
III
然而,只有真正的诗人才知道,关在由镜子组成的诗歌之家是多么的悲伤。玻璃后面是劈劈啪啪的枪声,心燃烧着随时想启程。莱蒙托夫扣好自己军服上的扣子;拜伦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放了一把枪;沃尔克在诗歌中和人群一起游行··· ···而我们的诗人肖邦呢?他的手指早就跟着他心里的波兰骑兵不知走到哪去了。



但是注意了!一旦诗人错误地穿越家里的镜墙,他们就会面临死亡,因为他们不会开枪,而如果他们开枪,他们只能打自己的脑袋。肖邦终于还是癫狂地打破了镜墙,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似乎在为自己穿越镜墙而得意洋洋。他绝对不会明白,这是他作为诗人最后的告白。一年后,39岁的诗人猝然而逝。
End
肖邦在巴黎度过了他19年的诗人生涯,默默流淌的塞纳河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巴黎给了肖邦一个绝妙的舞台,而肖邦的浪漫气质也早已融进了巴黎的性格。没有巴黎的肖邦不是肖邦,没有肖邦的巴黎不是巴黎。

山河有声

地遥小喇叭+

微信号:diyaoxiaolaba

本文主笔:张闻松

*部分文字参考自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关注 地遥小喇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