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拆书(1):职场人士如何实现高效阅读?【理念篇】

 

身在职场多年,书都看不进去了,肿么办?...





帮主提示

如果各位小伙伴喜欢本文推荐的电子书,可以直接在本公众号回复“拆书帮”获取关于本书的线试读链接, 本书不提供扫描电子版下载,敬请谅解!

身在职场,欧阳帮主经常听见身边不少工作多年的伙伴们抱怨说,混迹职场越久,书越看不进去,但是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却不得不重新拿起书本,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在工作岗位发生变动的时候,这种情形更为普遍。这对于早已告别学生时代好多年的职场老鸟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要命的折磨,比加班还惨!

然而,职场人士读书,真的有那么苦逼吗?如何采用懒人心法完成高效阅读,学以致用,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今天欧阳帮主就和大家分享专属职场人士的"懒人读书法",让我们一起轻松阅读,快速成长!

树立三大关键理念




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江湖,欧阳帮主始终保留着阅读的习惯,因为欧阳帮主有“好为人师”的毛病,喜欢"吹牛"过嘴瘾,不看书积累点素材,就吹不出效果,所以只能豁出去"玩命读"。尤其是在成为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小编之后,由于要应对烧脑文案的写作,不读书更是容易黔驴技穷,于是只能保持着一周至少一本的阅读量,最疯狂的时候是一天一本书,当然,那是建立在某段时间闲得蛋疼的基础上,才会拥有如此幸运的时光。

有伙伴指出,欧阳帮主在中山大学曾经有过"研究僧"的修行经历,所以阅读速度快。然而,这并不是最核心的因素。以欧阳帮主自身的体会,恰恰是因为自己从进入大学时代开始,逐渐树立了三个打破常规的读书理念,才有了阅读速度和质量的快速提升。对于欧阳帮主来说,如果没有这三个理念的支撑,那么每一次翻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书籍,都将注定是一次痛苦阅读的开始,在职场更是如此。
1

理念1:我不考试我怕谁!

关于"我不考试我怕谁"这个理念,在欧阳帮主看来,这是在职场实现高效阅读,应该最先被树立起来的理念,如果克服不了应试思维,那么高效阅读也就无从谈起,或者说效率会大打折扣。

作为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一代,欧阳帮主和许多80后的读者一样,长期被剥夺了汲取知识的自由,以致当有朝一日,当发现自主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时,一时之间会觉得不知所措,因而感到迷茫。



长期以来,欧阳帮主发现,身边职场伙伴的阅读速度之所以无法提高,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突破应试的思维!具体表现在,阅读书本的时候总想着要把书中的文字,划分为一系列知识点背诵下来,并整理出一本可以应对"考试"的学习笔记倘若有人将此书翻到某一章节要求我们复述相关内容,而我们却发现无法做到,每当这个时候,多数人就会觉得自己对书本的阅读几乎没有产生效果,顿时一种挫败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也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

正是由于没有摆脱应试思维的束缚,许多职场伙伴将阅读视为一种负担,从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起,脑袋就像被套上"紧箍咒"一样,承受着无形的压力,一种对书本的抗拒和排斥情绪伴随着阅读的开始而逐渐产生,影响了后续的阅读体验。

其实,在职场,绝大多数的伙伴都有着一颗上进心,也想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书本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然而,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不愉快的阅读体验使多数职场人士在求知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我否定,即:毕业离开学校那么多年,除了看小说,其他书都看不进去了!
既然知道了在职场实现高效阅读的首要障碍是"应试思维",那么,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是提升我现在的能力,还是指导我今后某方面的工作实践?然后,带着求知的心态去享受阅读。

在职场,"自我充电式"的阅读不是考试,没有人要求我们什么时候要把书看完,也没有人扮演考官的角色,咬文嚼字地检查我们阅读学习的效果,我们更不需要和别人去攀比我们的阅读能力,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为提升自己而阅读,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去分享我们在书中的所见所闻,互相交流,彼此共同成长。



说到这里,欧阳帮主要提醒身在职场的各位伙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逐渐突破"应试思维"的定式之后,也将意味着,我们的应试能力越来越,我们在考场上的竞争力会越来越低。与此相反,我们的阅读效率会越来高,思考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解决问题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如果非得用作答试卷的方式来衡量这一切的价值,那么,对不起,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直接给我们零分好了!欧阳帮主现在已经没有能力再考取需要经过"魔鬼式备考"才能获取的任何证书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欧阳帮主生性懒惰,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抱着"为我所用"的心态,主动去寻求书本里对自己有用的那部分价值,那些与阅读目标无关的内容,直接无视,美其名曰: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然是不求甚解,那么难免会有所遗漏,要是在自己涉猎的知识领域,遇到比自己牛逼的人怎么办?没关系,先闭上嘴,听高手"吹牛",然后把对方"牛逼"的观点记下来,再到别处去装逼!有小伙伴说了,欧阳帮主你这叫啥懒人,看书看得那么勤快!其实,欧阳帮主只不过是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劳永逸"的懒人方法罢了!再懒也不能懒得思考,要不然怎么混迹江湖呢?

2

理念2:都是作者惹的祸!在这个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作为读者,一本书读不懂,千万不要立刻下定论,觉得是自己水平太低,这个时候往往问题不在我们身上,在作者身上!写那么多连咱文科生都读不懂的内容,作者君还想不想火了?还想不想把书卖出去赚钞票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头,能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理论,深入浅出,三言两语地讲明白,让普通老百姓彻彻底底地搞清楚,这样的作者才叫有水平,才是真正的牛逼!

举个例子,袁腾飞老师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但是根据他讲课的录音稿整理而成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四部曲"丛书,却一度在全国掀起一股"历史学习热",能有如此效果,只因袁老师能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史实,深入浅出地为不具备历史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以风趣幽默的"说书"形式娓娓道来(至于袁老师后来涉及国家领导人的"不当言论",就另说了)。
读者掏钱买书,就是作者的衣食父母,就是爷!哪有花钱买罪受的道理!本着这个理念,每当欧阳帮主买到一本书,看了许久都不知所云时,首先怀疑的是作者的水平,其次则吐槽无良出版商坑了本帮主买书的钱,最后将该书"打入冷宫",用来做垫桌角的"砖头"。带着这种理念阅读,精神负担顿时会减轻许多,阅读自信心也就不容易受打击。

不过话说回来,"都是作者惹的祸"这种阅读理念,主要适用于购书网站上那些新近上市的所谓"畅销书",而对于那些用历史口碑堆起来的书,千万不能采用这一理念去对待试想,如果有本书,穿越千百年的历史沧桑,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对于这样的书,如果我们一时无法读懂,或者很久都读不懂,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水平问题。
比如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看不懂《论语》,那么肯定是个人的水平还不够,绝对不是人家孔子不行,毕竟这本书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作为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享誉世界。诸如此类的书籍,我们需要反复研读,决不可操之过急。正如歌手郭静演唱的歌曲《心墙》当中,有句歌词描述的那样,"有些故事总该说给懂的人听",同样,有些书籍总要留下反复地"品"
即便如此,如果有人能将那些需要"细品",方能领悟其真谛的经典著作,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普通老百姓瞬间秒懂,那么此类"牛人"必定会火!君不见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借今言古"的方式,风趣幽默地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时,不是在当时掀起了一场遍及全国的"三国热"吗?

3

理念3:看懂一点要知足

在谈及职场人士实现高效阅读,所要树立的第三个理念之前,欧阳帮主需要先说说"二八法则"。"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经研究得出的推论,内容是: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

同理,通常而言,在一本书当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只占全书的20%(甚至更少),而另外80%的内容,都是在这20%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阐释的产物。如果一本篇幅为两三百页的的书,我们从头看到尾,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好像只有不到十页,那么千万不要感到心虚,认为是自己没有认真读书,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恰恰相反,极有可能是我们已经掌握了高效阅读的技巧,识破了作者"凑字数"的把戏!
所以,如果各位小伙伴以后看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总是翻来覆去地倒腾那么几句话,用N个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那么要及时醒悟,不要被无谓的长篇大论牵着鼻子走。对于这种"论点不够,论据来凑"的把戏(这种事情欧阳帮主在大学时代,给校报供稿的时候经常干),小伙伴们要擦亮眼睛,只需了解论点,然后记住一两个比较通俗的论据,留着以后和伙伴们交(吹)流(牛)的时候可以用上就行了。在一本书中当,但凡我们能找到对我们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就已经足够了只要把书本里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我们就做到了学以致用。什么是绝招?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成了绝招,而高效阅读的绝招,就是透过最少的字里行间,挖掘出最大的实践价值。
至于如何在没有完整阅读一本书之前,让书中目之所及的内容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欧阳帮主在此处向大家推荐赵周老师的著作《拆书帮:这样读书就够了》,有关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以及欧阳帮主本人的高效阅读实战案例分享,敬请关注职场懒人帮公众号的后续推介。

▲更多拆书案例,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关注


    关注 职场懒人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