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拆书(3):职场人士如何实现高效阅读?【技巧篇】

 

一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对,你早就该这样读书了!...





帮主提示

如果各位小伙伴喜欢本文推荐的电子书,可以直接在本公众号回复“拆书帮”获取关于本书的线试读链接, 本书不提供扫描电子版下载,敬请谅解!

在上一期"懒人拆书"当中(回复关键字"拆2"查看文章),欧阳帮主分享了职场人士实现高效阅读所要使用的"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快速提炼书本内容的精华要点,提高阅读效率,以便在二次阅读时能够快速回忆全书要点。

然而,"三大法宝"毕竟只是工具,如果仅仅只是利用这套工具来快速标注书本的重点内容,此时的阅读效率虽然相比"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要高出不少,但是仍然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因为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内容。本期"懒人拆书"将为大家分享,高效阅读的"逆天"技巧,用"懒人歪理",让大家把有限的阅读精力,聚焦在书本中该用的地方。




"预期"与"分类"的双剑合璧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的都是公平的,地球上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不多也不少,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但是,在我们身边仍然可以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可以用同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更多的事情,阅读便是其中之一。

在欧阳帮主见识过的阅读高手当中,有的人最快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三本书的阅读量,说到这里,不少小伙伴已经在心中开始滋生膜拜的情怀,觉得自己这辈子在书本阅读领域,都难以达到此等境界,因此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其实不然。高手们仅仅只是娴熟地掌握了"预期""分类"这两个技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双剑合璧"的威力

1.估算预期阅读收益

欧阳帮主在学习过许多阅读高手的独门秘笈之后,发现了高手们身上的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阅读高手们在翻开一本书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盘算好了预期的阅读收益,他们总是带着欲求知的问题去阅读,忽略那些与之无关的内容,把有限精力的90%用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而留出另外10%的精力用于发现预期以外的收益。于是,欧阳帮主决定向高手学习。接下来,欧阳帮主就以自己对上述发现的亲身体验为例,和小伙伴们分享心得。

自从去年11月份从培训领域转岗成为微信小编之后,欧阳帮主就想系统学习关于微信运营的知识。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微信营销与运营解密》一书。如果学习高手的做法,那么就必须先计算阅读此书的预期收益



欧阳帮主身为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人员,并且自己也在经营"职场懒人帮"个人公众号。因此,“如何在零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快速有效地促进公众号粉丝的增长,打造一个用户喜爱的公众号?”成为欧阳帮主阅读此书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欧阳帮主开始阅读,首先就跳过了该书第一章的绝大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在讲解如何使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编辑器的问题,这些操作技巧欧阳帮主几乎每天使用,不看也罢。

紧接着,欧阳帮主使用上期”懒人拆书“中介绍的"三大法宝",对与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相关重点内容的快速标注,一路势如破竹,一边根据作者的说法,对照自己在实际运营中的做法是否有可以改进提升的地方,如果有,欧阳帮主还会在对应内容的空白处写下批注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问,如果阅读的目的不是那么明确,那么该如何估算预期的阅读收益呢?答案很简单,查看书籍的封面或阅读书籍的序言。根据欧阳帮主长期网购书籍的经验,畅销书封面的最显眼位置,一定会用最简洁的文字,告诉读者阅读该书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

例如,欧阳帮主近期阅读过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写的《逆转》(此书欧阳帮主后续会进行分享推介)一书,其封面的设计正是遵循了第一种套路。如下图所示,此书封面很显眼的的位置有一行文字:"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这就是此书所能带给读者的预期阅读收益。如果这一行文字的描述,刚好符合各位小伙伴心目中的预期,那么就开始阅读吧。
当然,如果直接看封面就能判断预期阅读收益,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无法根据封面内容直接对阅读预期收益进行估算的话,那么阅读书本序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作者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往往会交代书本的写作目的,以及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有什么收获。

如果作者在序言里没有说明这些内容,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这不是一名合格的作者。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此人逼格极高,不是我们凡夫俗子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当时连序言都没有,如今后人将其带注解刊印成书,补充作推荐序言,此类现象多见经典古籍

2.区分两种写作导向

虽然判断预期阅读收益,并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阅读时间,但是,如果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没有先明确作者的写作导向,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那么将会耗费不必要的脑力。

欧阳帮主根据平时阅读的体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书籍,根据作者的写作导向划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理念导向型和操作导向型。之所以在分类中使用"导向"一词进行描述,就意味着这两个类型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也就是说,一本书的写作导向,可以介于"理念"与"操作"两者之间,只是看哪种成分占更多罢了,我们只关注主要的导向成分即可。
理念导向型的书籍作者倾向于,向读者表达和传递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理念。此类书籍的内容类似散文,形散神聚,阅读起来比较困难,通常会使读者产生一种看了半天难以找到主旨的感觉。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不要惊慌,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此类书籍对读者的人生阅历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彼得·德鲁克所写的《管理的实践》稻盛和夫所写的《活法》就是比较典型的理念导向型书籍。

理念导向型的书籍可能会走向极端,变为"心灵鸡汤"而空洞无物,读者需要小心甄别。为了避免理念的宣导过于抽象,现在许多理念导向型书籍的内容,都会适当补充一些案例作为论据,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因为对于人类大脑的记忆习惯而言,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字表述,更容易被识记。

因此,在阅读理念导向型的书籍时,读者应该把主要的阅读精力集中在对书本案例的阅读理解上,先读懂案例,再去理解作者通过案例所要传递的理念。除此之外,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增加自己的记忆负担,认为自己在阅读书本过后,必须记得作者所传递的所有理念才算合格。其实,脑子里记住十个优秀的理念,还不如用手脚把把它们其中的一个努力践行,做到卓越。



操作导向型的书籍作者倾向于向读者呈现一项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流程。通常会以示意图文字指引的形式在书中进行呈现,此类书籍如同一本操作指引手册,读者只需要根据书本的指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操作,通常就可以逐渐掌握作者所要教授的技能。例如:段烨《培训师的21项技能修炼》邹丹《上市公司财报分析实战》就是比较典型的操作导向型书籍。

在阅读操作导向型的书籍时,读者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实践。同样,不要有记忆操作步骤的思想负担,要相信"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只需要记住书本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具体操作流程步骤以后再查

通常操作导向型的书籍更适用于收藏,对于阐述同一主题的多本操作导向型书籍,读者可以通过对书本的目录内容进行两两比较,从中筛选一本内容涵盖面较全的书籍进行收藏,以备日后需要使用相关技能时,可以进行快速学习。

在分别介绍了理念与操作两类不同写作导向的书籍之后,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如何准确判断该书的写作导向,以便采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于如何判断一本书的写作导向,通常有三个方法,总结成一句口诀就是:   "书名、序言,加目录"。一本好书往往会有一个吸引眼球且名副其实的好名字,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伍昊《你早该这么玩EXCEL》(上下册),该书的封面无论从视觉设计,还是从文字组织上,都已经为书本的内容做足了广告(如下图所示),同时也表明此书是一本关于EXCEL软件操作技巧的指导书籍,写作导向属于操作型。为了使小伙伴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从书名判断书籍的写作导向,欧阳帮主再举两个例子,例如:佐藤可士和《创意思考术》(此书欧阳帮主后续会进行分享推介),某达人编写的《Photoshop CS5 从入门到精通》就是很明显的操作导向型书籍。



为了使书籍产品畅销,作者和出版商还会进一步对书籍进行精心的包装,用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读者,书籍所适合的阅读人群,以及最佳的阅读方式,以便能够快速锁定目标读者。这种包装往往在书本的序言中可以体现。欧阳帮主比较喜欢的序言风格,是那种除了说明书籍本身可以带给读者何种预期阅读收益之外,还能将预期阅读收益进行拆分,对应书本各章主要内容的套路。例如:《微信营销与运营解密》一书就在其前言部分,很清楚地告诉读者,阅读书本各章内容所能获得的收益,以及此书适合的阅读人群(如下图所示),根据前言的内容判断,该书的写作导向介于理念阐述与操作指引两者之间



如果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序言都无法判断该书的写作导向,那么就得通过此书的目录进行判断了。当然,这个时候读者需要提高警惕。一般情况下,在阅读一本书的序言之后,仍然无法判断该书的写作导向,很大的可能性在于作者的写作思路不明确,因此,书本的内容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3.进行知识重组分类

仅仅学会区分书本的写作导向并预先选择最适合的阅读策略,只是把握了战略层面的内容,实际上,掌握战术层面的技巧也相当重要,这就是知识的分类重组。同样,欧阳帮主根据阅读时动用大脑资源的强弱程度不同,把书本中的知识类型分为两种,分别是:"识记型"和"查询型"。

顾名思义,所谓的"识记型"知识,指的是那些在阅读书本时,需要第一时间被读者有意识地记忆,先留下初步印象,方便以后回顾书本主要内容的知识。通常对这类知识的记忆,会花费读者一定的脑力,不过,一位出色的作者会在书本中通过"有技巧"的"重复",让"识记型"的知识也可以被读者自然而然地记住。

所谓的"查询型"知识,指的是那些在阅读书本时,只需要在第一时间标注出重点内容,记住其表达主题,而不需要记忆具体文字表述,存留以后查阅的知识。"查询型"知识不是阅读书本时所要关注的重点,此类知识可以通过快速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简单了解,关键在于记住以后需要使用此类知识时,如何重新快速查询到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如果一本书中充满了优质的"查询型"知识,那么这此书通常会是一本工具书,既然是工具书,那自然应该放在书架上,等需要使用的时候再查阅了。
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如果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同步分类,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妨来做个测试。如果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个章节标题“与客户高效沟通的9大秘诀",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对于习惯使用应试思维进行阅读的小伙伴而言,会不自觉地开始在头脑中,给自己下达记忆任务,指示自己必须按照要点个数,甚至排列顺序,把这“9大秘诀”全部记住。其实,这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举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无法在一时间记忆超过7个以上的要点内容,最合适记忆的要点个数在3到5个之间。一旦短时间内被要求记忆的要点超过7个,大脑会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负荷,而快速进入疲劳状态。

上述的短时记忆规律可以被概括为:“事不过三,多不过七”。也就是说,以后在书本中看到这种类似“N个秘诀"的内容表述时,要在第一时间内判断"N"是否大于等于7,如果是,那么果断对要点逐一进行快速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标注出对自己有实用价值,能够产生共鸣的要点内容,其余的要点可以一概忽略;如果"N"小于7,那么可以稍微消耗少许脑力,对这些要点进行初步记忆,但是同样需要剔除自己认为无实用价值的要点。
除此之外,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人类记忆强度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若没有重复的刺激,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记忆强度将逐渐衰减,直到完全无法被回忆起来为止。这意味着,对于以后会经常使用的知识,即使第一时间没有记住,在以后的重复使用中,也会被自然而然地记住,既然如此,何必一开始就下那么多功夫去记忆呢?而对于那些以后使用频率很少,没有进行定期重复记忆就会忘记的知识,肯定是不记也罢啦!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在阅读时,如能够快速识别书本内的"查询型"知识,在做好相关的查询标识之后,快速跳过此类内容,把主要阅读精力集中在对"识记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那么阅读效率必定会翻倍提升,因为大量不必要消耗的阅读精力被节省下来,用在了最应该被使用的地方。通常来说,书本中的"查询型"知识通常以:冗长流程、清单列举、大型表格、多要点并列陈述的形式呈现,小伙伴们要特别留意,遇到相关的内容时立刻开启"浏览速读"模式,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我们回到上文提及的问题,如果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个章节标题“与客户高效沟通的9大秘诀",那么对于这部分内容,使用高效的阅读方法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质疑。脑海里立刻抛出一连串问题有必要写这么多个要点吗?是不是有凑字数的嫌疑?是不是实际上没有那么多要点,只是作者水平不够,不能做到高度概括,才有那么多废话的?带着这些质疑,我们将所有的要点逐一阅读,把那些对没有价值的要点直接忽略,只标注那些对我们有实用价值指导意义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形成新的要点,如此一来,除了提高阅读效率之外,还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了帮助小伙伴们理解这个说法,欧阳帮主举个例子。最近欧阳帮主在阅读一本关于微信运营的书籍《微信营销与运营解密》,书本当中提及了微信公众号粉丝流失的四个原因,分别是:第一,骚扰用户;第二,过度营销;第三,没有为用户提供价值;第四,没有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对于这四个要点,难道不能进行重组合并吗?"过度营销"实际上不也是"骚扰用户"的一种表现形式吗?第一点和第二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就称作“骚扰用户"。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同样可以额合并为"没有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如此一来,微信公众号粉丝流失的原因,就被重组合并为两个,一个是“频骚扰用户",另一个是"无持续价值"。

至于如何在没有完整阅读一本书之前,让书中目之所及的内容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欧阳帮主在此处向大家推荐赵周老师的著作《拆书帮:这样读书就够了》,有关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以及欧阳帮主本人的高效阅读实战案例分享,敬请关注职场懒人帮公众号的后续推介。

▲更多拆书案例,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关注


    关注 职场懒人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