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你的企业中是否存在“学习智障”?

 

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点击蓝字关注收稻创新院

国内首个“平台化管理”知识体系和学习社群
今天是管理思想自我升维第22天


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彼得圣吉
上期回顾:
上篇介绍,彼得·圣吉管理思想中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和“第五项修炼”管理实践方法。彼得·圣吉认为,个人的时间视点与企业各层级的时间视点的多节点平衡,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更有利于管理实践的重要原因。本篇将介绍社会各界对彼得·圣吉管理思想的评价,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缘分。

思想评价
1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让他受到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他不仅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教授讲师,还是国际组织学习学会(SoL)和索奥中国(SoL China)的创始主席。并被誉为最富创新精神的世界级管理学和领导学思想大师之一。

不仅学界对彼得·圣吉,给予极高的评价,专注经管领域的媒体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权威媒体《商业周刊》将彼得·圣吉,评为“十大有影响力的管理学人物”,还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

此外,彼得·圣吉的重要著作《第五项修炼》,被《金融时报》称为有影响力的五部工商巨著之一;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过去75年有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还被翻译成二三十种文字,在1992年,获得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

获得如此高荣誉的彼得·圣吉,并没有停下钻研管理理论的脚步,他不仅通过多个组织传播自己的管理理论,还持续完善知名公司实践“五项修炼”的案例,如壳牌石油、惠普、苹果等公司。

其中“群体智力”问题,成为彼得·圣吉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2

美国服务管理专家阿尔布莱特博士说,一群聪明人编入组织后,就会变成“集体愚蠢”。这就是所谓的“群体智力”问题,也正是彼得·圣吉一直关注的焦点。

彼得·圣吉曾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疑问:一个组织中,每个个体智商都达到120以上,但为什么这个组织的整体智商,却可能只有62?

在彼得·圣吉看来,这完全是因为组织中存在“学习智障”。

企业组织中,成员倾向于“局限思考”。当一般人被问起如何谋生时,通常想到的是每天的具体工作,而不会是他们自身的人生目标,或者他们所在企业的发展目标。现代企业组织功能的导向设计,让组织内部人员只专注个人职务,却看不见自身职务范围之外的各种延展影响,这种将组织功能切割分裂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加深了这种“学习智障”。

此外,彼得·圣吉认为组织内的个人,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主动积极被看作是有担当的管理者的优秀素质,但当这种主观能动性缺少整体思考时,这种“美德”往往成为企业致败的原因。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企业都当做笑谈,仿佛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这些公司最终的失败,往往源自缺乏整体性思维,对影响整体发展的致命威胁视而不见。

彼得·圣吉不厌其烦地告诫管理者,要学会全局思考和整体思维,一旦只看见局部,认知充斥局限性,那么组织内部的“学习障碍”将不断累积,如同温水里的青蛙,最终走向失败。

彼得·圣吉对整体化、系统化思考的情有独钟,反映在他的“五项修炼”的系统理论框架中,彼得·圣吉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中,我们并不是发现了自己有多聪明,而仅仅是发现了自己有多笨。



3

最后,要谈的是彼得•圣吉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多次引用过孔子、老子、列子等人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彼得•圣吉结识了旅美侨居的文化大家南怀瑾,通过南怀瑾,彼得•圣吉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彼得•圣吉迷上了参禅,并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冥想从未间断。

彼得•圣吉曾说:“中国文化里有浓厚的学习热情。我相信一个一生都在学习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也相信在中国文化中对‘关系’有很强的倾向性。人们对相互关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他们认为工作产生的生产力和快乐同等重要。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势。”所以,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非常注重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1994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有了中文版。几年内,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就在中国迅速推展开来。一时间,彼得•圣吉和学习型组织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不少公司把它看做是克服发展瓶颈的良方。

而这样的热潮在中国出现,也许和彼得•圣吉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不无关系。
总结: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在国内外广受赞誉,“五项修炼”成为彼得•圣吉不断修炼的基础,组织内部的“学习智障”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门”,更奇妙的是,这一切的灵感也许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

管理学诞生于西方百年,作为实践的艺术,在不同文化土壤里吸取养分,将成为管理学因地制宜,各放异彩的必要条件。文化交流是这样,进行管理学理论学习和实践更是如此。
课程表&加入社群
进入“收稻创新院”微信公众号,

  • 点击“知识课程-课程表”,获取更多课程信息!
  • 点击“加入社群”,长按扫码加收稻创新院小助手,获取更多社群信息!




长按扫码

进入打卡

点击“十大经典管理思想课程”,获取更多打卡信息


    关注 BOSS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