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铜陵】铜陵阿罗汉书画院缘起

 

铜陵阿罗汉书画院缘起摘要:佛教大约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而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离世后的二百年间,印度进...

铜陵阿罗汉书画院缘起


摘要: 佛教大约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而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离世后的二百年间,印度进入阿育王时代。为了纪念并弘扬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阿育王在全国建造八万尊佛塔,同时在这些佛塔或一些建筑物上雕刻佛教人物或佛本...
佛教大约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而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离世后的二百年间,印度进入阿育王时代。为了纪念并弘扬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阿育王在全国建造八万尊佛塔,同时在这些佛塔或一些建筑物上雕刻佛教人物或佛本生故事。这,也许就是佛教艺术之开端。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大约是在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据说汉明帝夜梦金人,遂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三年后,使者同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京城洛阳,在他们带回来大量经书的同时,另有彩绘佛像等,生动地记载了释迦牟尼以及他的弟子们的生活及传道过程,汉明帝视为珍宝,于是在洛阳建造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的命运坎坷不定,但是,历史证明,这种外来的宗教有着无比强盛的生命力。为了让佛教更牢固更永久地存在于世,历史上的佛教信仰者接受一次次废佛的教训,开始将佛经和佛像雕刻在山崖或石壁。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北京房山石经等一大批石刻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佛教的坚韧和顽强,也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古代艺术家们的不朽杰作,领略到中国佛教艺术的惊人魅力。

中国历代的文人画家们多与佛教有缘,这或许是由于他们自身与佛教的特别渊源,或许是佛教中的神秘和禅定中的智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灵感。据说东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佛教人物多不点睛,唯恐其所画的人物会走出画来。
阿罗汉,为佛教中证得最高境界(果位)之圣人,据说他们已脱离生死,并化身千百亿,以各种身份帮助俗世的人们脱离苦难,战胜邪恶,追求幸福,因此,阿罗汉信仰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与幸福的追求。自从唐玄奘大师西域归来,译出《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经》(简称《法住经》)后,罗汉信仰开始在中国盛行,由此,中国画家们笔下的阿罗汉从艺术上日渐丰满。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位大画家张僧繇所画十六罗汉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罗汉画像。而被人称作“诗佛”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所画的四十八幅罗汉图至今仍存于杭州烟霞洞内,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以佛为画,以佛为书者多不胜数。“颠张狂素”是后来人们对唐代草书艺术大师张旭、怀素的统称。据说唐代僧人怀素总是习惯于在一张张芭蕉叶上练习书法,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正在一株芭蕉树下小寐的怀素忽然被一阵急雨惊醒,睁开眼,那狂风肆虐、雨打芭蕉的情形激发了怀素心中那蕴藏已久的狂热,他迅速地回到屋内,铺开宣纸,于是,一代狂草大师也就这样诞生了。

近代律僧弘一(李叔同)出家前就曾是一位在戏剧、音乐、绘画以及书法、篆刻上均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于三十八岁那一年突然遁入空门,给当时中国的艺术界一次极大的心灵震憾。出家后的弘一法师选择佛教中最难坚守的律宗为自己修习的宗旨,并决定摒弃出家前一切出世艺术。后来,在一位老者的一语启发下,重新拾起笔来,以其空灵而稚朴的书法与众生结缘,培植善根。他应缘而写的第一幅字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正是佛教中阿罗汉牺牲自己,利乐众生伟大精神的艺术再现。
大通为中国古铜都铜陵之重镇,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兼位于佛教胜地九华山咽喉之地,素来有“大九华山头天门”之称。清末民初,有僧人圣传为僧俗来往九华食宿之便,于青通河畔神椅山下建接引寺一座,初名“相水”,又名大士阁,即今大通大士阁。惜历有兴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借助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之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戒比丘尼释大定苦心经营,十年所成,大通大士阁呈殿堂栉次鳞比,佛像辉煌庄严之势,大通大士阁一时成历史鼎盛。

一切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都当为人类共享,为让大通大士阁成为一方既有浓郁宗教氛围,又有较高文化品味的佛教活动场所,大通大士阁自2007年初开始成立阿罗汉书画院,阿罗汉书画院以一批书画家及佛教居士自发组成。他们本着爱国爱教的原则,发扬阿罗汉精神,以书画为纽带,以书画结缘,无偿服务于社会。阿罗汉书画院收藏名家名作,积极创作书画艺术精品,联络社会各界艺术精英,共同为推动铜陵地区对外开发开放而积极努力。
〈文章素材来源于铜都文化网〉






    关注 你好铜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