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资本助力还是资本绑架?

 

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耗资数十亿美元、耗时长达十年。...



记者:刘禹

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耗资数十亿美元、耗时长达十年。毫无疑问,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但在12月7日举办的第七届上海院士,专家峰会上,不少院士专家和政府部门人员却,泼了冷水。他们的一个共识是,由于资本导向,目前生物医药很多领域,存在着“过热”的现象。

本届峰会以“创新与转化——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协、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主办,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联合,承办。
治的不是罕见病,但快成了“孤儿药”
为利而来,无利而走,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近几年,基于抗癌药物背后的巨大需,求和利润空间,已经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热门领域。

我国同样如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庆抛出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批准上市新药48个,其中抗癌新药18个,比2017年增长了157%。

“很多抗癌药物,最终都悲剧性地没有帮助,到患者。”从事新药审批,工作20多年,李国庆对这种,现状感到担忧,“这不是临床导向,而是资本导向。”

如近期获批上市,的创新药gv971,治疗的是阿尔茨海默症,并不是罕见病,但药却快成了“孤儿药”。李国庆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大家都去做抗癌药,20年后中国的医药供需关系肯定,会出大问题。”
中科院院士蒋华良(蒋,华良)对此表示赞同。他说,目前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免疫等领域的新药都(新,药都)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研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市场相对较小。“生物医药产业不要被资本‘绑架’。”他呼吁说。
AI药物设计有“陷阱”
被资本“绑架”的不只是新药研发,还有AI+医疗。蒋华良说,现在有人杞人忧天,说ai的发展会让,医生没饭吃。“相比有经验的医生,AI还差很多,起码几十年内都没法,替代医生。”他提醒说,“AI现在炒得过热,要用批判的眼光看ai,赋能医疗。”

尤其是在新药研发领域,ai可以帮助科学家快速筛选,先导化合物,加快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一下子成为了国际上,研究的热门领域。2019年,世界上已经有超过200家企业,布局ai驱动的药物研发技术,包括很多国际制药企业。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38家。

“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还是科研人员,而不是AI。”一个例子是,在很多国际性药物设计,大赛中,拔得头筹的一般都是借助ai,的药物研发人员,而不是跨界医药,的ai企业。在蒋华良看来,对药物和疾病的深度理解,才是新物研发的关键。
和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比,虽然ai模型具有筛选数据,量大、定量和分类模型,准确度更高等优势,但目前的算法是“黑箱”,不具有可解释性,没法理解药物合成的机理。而且,目前的ai,都是专用型ai,“做激酶药物的ai算法没法用来,做其他药物。”蒋华良说,ai和传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各有优劣,目前一般将两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更何况,AI模型开发不是“万能药”,机器学习中容易出现“陷阱”,包括有偏的数据集,从不合适的数据集中ai,无法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等。“这是很多ai药物设计企业,忽视的问题。”蒋华良表示,资本市场不应该把AI 的牛吹得太大,AI赋能药物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度吹捧反而会将ai,推向第三个寒冬。
免疫治疗还需更多基础,研究
在生物医药产业,免疫治疗也是当前极度热门,的领域之一。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认为,免疫治疗也应该“降降温”。

CAR-t免疫治疗是用病人自体t细胞,经过体外改造,再输回患者体内对抗肿瘤,细胞的一种新兴治疗方法。虽然很热,但主要限于血液肿瘤,且须个体化实施,难以推广;而其他的免疫治疗方法,如pd-1、PDL-1等抗体治疗,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有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药企是不太可能对外,宣传的。”闻玉梅强调说,“进行免疫治疗研究,不要一哄而上,而要做基础的研究,进行知识、理论的积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技术研究,的支撑。”
闻玉梅建议,免疫治疗虽然具有广泛,研发与转化空间,但是在选择,免疫治疗研究时,不要随波逐流,根据我国的国情,可以针对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难以治愈或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的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开展原创性,的研发工作。

同时,整合上海市企业、科研院所等免疫治疗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优势资源,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快免疫治疗的研发、国内外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完善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为上海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免疫治疗,研发高地与技术转化中心奠定基础。


    关注 上海科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