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分享】孩子不是“小大人”

 

有些父母和教师的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孩子”就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称得上是“麻烦机器”。成年...

有些父母和教师的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孩子”就是“麻烦”的制造者,甚至称得上是“麻烦机器”。成年人沉痛而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

不过,这样的结论,多少带有一种残忍的意味。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坚持这样的偏见,只能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沟”更深。

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是因为成年人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大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是“小大人”。他们能够体谅大人的苦衷;他们凡事讲道理,决不会自私自利;他们的智商和理解力与成年人没有多少不同——他们都是“小大人”。

有了这种想法,大人的要求就变得离谱了: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孩子的言行有什么问题,或对大人的安排不肯“服从”,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像大人一样,仅仅因为知道的太少了,信息量不足,而非自我管理能力不够。

这种想法是荒谬的。然而,相当多的成年人不约而同、想当然地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过高的期待,对孩子而言就是不公平,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你有个8岁的儿子。放学回家后,他就不停地捉弄妹妹。你实在看不下去了,打算彻底制止儿子的捣乱行为。你会怎么做呢?

假如儿子果真是“小大人”,你只需在他身旁坐下来,平静地注视着他,就像注视一个“小号”成年人一样。你语重心长、条分缕析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应该捉弄妹妹,因为这是一种恶劣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你的话音刚落,儿子的神情不禁有几分惊讶。

孩子的表情让你得意起来,于是你趁机抛出了三个“黄金定律”:第一,恶作剧的行为,容易对妹妹造成伤害;第二,你快被他气疯了,这意味着你也受到了他的伤害;第三,如果别人也这样对待他,他将会有何感受?

你的儿子看着你,神情愧疚。你持之有据的阐述,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结果他长叹了一声,脸色竟突然间明朗起来:“老爸,您说得对极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此后,他痛改前非,一扫过去的“恶习”。

这是多么理想的结局!
遗憾的是,这不过是美妙的设想!原因在于: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终归不是“小大人”!

可是,许多成年人相信:“小大人”这一前提合情合理,用不着怀疑。正因为大人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他们才千篇一律,完全依赖讲道理的方法,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理论。可是大多数时候,父母好言劝说,不起任何作用。

最后,大人们全都患上了“交谈—劝说—争吵—喊叫—责打”的“家庭教育综合征”。譬如,你的女儿不听话,你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但折腾了半天,她根本就不理睬你,甚至没有正眼瞧你。

这回你可真的的急了!你提高了嗓门,开始跟女儿争吵。这哪里是你的初衷!因为你被气环了,便索性揍了她一顿!

事实上,9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乃至实施体罚,仅仅因为理屈词穷,颜面扫地。父母控制不了情绪,于是大发脾气,动用拳脚。作为家长,我们原本知道这不是上策,可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当然,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解决孩子的某些问题,必然有特定的意义。但孩子毕竟不是“小大人”,我们决不能忽略这一点。多年前,一位儿童作家说过:“孩童时代是短暂的精神错乱时期。”当然,这不是对孩子的诋毁,而是来自心理学的客观分析,她的意思是,孩子处在儿童时期,只被自我中心所控制,而不是自觉的思考者,他们的言行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疯癫的特征。当他们“发病”的时候,就变得任性而蛮横。而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正是努力改变这些缺点,帮助孩子理解各种事情间的联系,促进他们心理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当平和、冷静、果断,且具有耐心。

所以,无论如何要改变对孩子的成见,摈弃孩子是“小大人”的想法。



——以上摘自《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作者:(美)托马斯•费兰 博士

图文编辑:华少


    关注 哲华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