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经典问答!不看后悔!)

 

“既入欧门,就请放弃自我。”...

什么是书法?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问:什么是书法?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答:有一座山,峭壁悬崖,直入云霄,我们这些有志者奋力往上攀爬,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终于有一天爬到了山顶,我们以为获得了书法。但又发现山顶上还有一个洞,我们走近了洞口,看见了一扇大门,当我们推开了这扇大门时,我们顿时震惊了,因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在我们茫然不知所错的时候,只见海上升起了两个大字——“书法”!啊,原来这就是书法,她是高山,她是大海!

不要觉得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代价,忍受了很多痛苦,自以为我们已经懂得了书法,其实书法的博大精深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无法用语言说出她的真谛和精髓,她是金山,她是玉海,她代表着永无尽头的探索。所以我们对待书法务要心存敬畏,我们没有资格对她不敬,更没有资格去亵渎她。



问:学习楷书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答:学习楷书首先是规范和平正。楷书的功能就是给人以规范,给人以准绳,要让人知道规范是一切美的基础和终身不可忘怀的“戒律”,没有了规范,所有的美便无从谈起。一个人不“规范”,等于就是不懂规矩,会遭人嫌弃和厌恶;写出来的字不规范、不规矩,也同样遭人嫌弃和厌恶。在现实中,有很多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见其字未见其人,因字写的不规矩,不老实,虽未见面,便开始对写字的人产生了一种憎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字而废人”。

平正和规范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制基本一致,内涵基本相同。平正是学书的起点和终点。孙过庭《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楷书以平正为基础,又以平正为极点。规范和平正是一切书体的最基本要素,只是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问:当前,有一种说法,认为楷书方方正正、工工整整,过于呆板,没有生气和灵动,教孩子们习字可以,但是不能算作艺术,认为书法艺术应该是灵动的,您怎么看?

答:如有的人认为“楷书方方正正、工工整整,过于呆板,没有生气和灵动,因此楷书不是艺术。”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同意的,我想,他是想说草书、行书或是那些不“方方正正”、不“工工整整”,所谓“生气灵动”的字体才是艺术,如果以这种观点来推断,不独楷书,篆书、隶书也在其列了。

他们把艺术的内涵理解的太狭隘了,我们说人世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单一的、绝对的,灵动是美,端庄也是美;参差错落是美,整齐肃穆也是美。就字体形质而言,平正、规范、肃穆、奔放、秀丽、苍老、古朴、典雅、平和、险峻、古拙、潇洒、端庄、遒劲等等,都各具其美,都是美的不同形式。历史上的钟繇、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文征明等人,无不都是楷书圣手,其楷书威震当时,流芳千古,到今天都是我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我们临学的楷模。说楷书不是艺术,岂不将这些先贤全部否定了吗?现实中真正的书家和在楷书上有成就者,都知道楷书艺术博大精深、浩如沧海。楷书中那种肃穆端庄、规范平正、外形规整、内蕴深邃、法度严谨、笔法多变的静态之美,是其它书体中所不能完全具备的。说楷书不是艺术人,我想大概都是些在楷书上没有下过真功夫的人,未能深入体味楷法的真髓,这些人对于楷书不过是迷雾看花,不谙妙理,不知楷书之奥妙,不解楷法之高深罢了。

另外,楷书是我们汉文字体发展的最后几段,自从有了楷书,便没有再发展出其他的什么书体,如果说楷书不是艺术,那也就等于说中国汉字发展到了最高极端,已经没有艺术了。这种说法您相信吗?



问:你怎样看待书法功夫问题?

答:书法是一门学问,是必须要下苦功的,虽然只靠下苦功还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但不下苦功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把下苦功看成是傻子行为的人,恐怕自己也聪明不了多少。下一番功夫,长一分本事,没有功夫的字,再如何花样翻新、七扭八拐,也还是叫糊涂乱抹、胡写乱画,仅仅就是自我解闷而已。

问:我在家练书法很是刻苦,但不知为什么总是进步很慢?

答:我们自己在家长时间闷头练字,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越写越胡涂,越写越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走?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对、还是不对?完全没有了标准、没有了目标,就好比把自己扔在了一片无际的大沙漠,总觉得自己在兜圈子、打转转,茫然不知所措,对别人的评价,也不敢完全相信。

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是,自我感觉良好,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字,简直就是美不胜收,拔类超群,非常棒,非常有个性,非常有风格,特别是当有人夸奖时,照单全收,全部当成真话去听了,因此踌躇满志,洋洋自得。

以上两种情况,都指向了一个目标——该好好地学习了!

书法的“学”,其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临帖,二是从师。临帖就是按照帖上的笔画、结构、章法去认真地临写,帖上怎么写,你就怎么写,首先是像,像是为了写好,是写好的必经之路,不像就达不到好,要亦步亦趋地去写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师问题也非常关键,但一定要拜明白老师,不要考虑老师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大小,主要是看他能不能把你教出一手好字。否则,请来一个糊涂老师,一不留神就会把你带进阴沟里去。

问:为什么您总是强调,而不主张

答: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闷头练出来的,如不学总是去“练”,或总是想着去编造或独创,去闭门造车,字是永远不会写好的,不仅如此,还会把自己的思想搞乱。因为不学只去“练”,越“练”自己觉得越好,歧途也就由此开始了。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等你学习了,你才知道自己真是不行,如不学,你会总觉得自己行。当你总觉得你自己行的时候,就说明你该去学了。



问:在书法上您认为什么叫做创新

答:形象地说,我们和王羲之站在一起的时候,比王羲之高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创新,如果我们只有王羲之的脚面高,抬头看王羲之的脸都非常困难,在种情况下还大叫要创新,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我想他不是个弱智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书法的功夫问题?

答:书法是最讲良心的,你对她付出一分,她就报答你一分,你对她付出十分,她就报答你十分。不仅“楷法无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都是“无欺”的,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她,但有时候倒是把自己骗了。

书法是一门学问,一定要讲求法则、法度,要讲书道,不讲这些是不行的。如只讲个性,只讲性情,只讲所谓的灵性,其实那都是欺世盗名、自我陶醉的骗人骗己的伎俩罢了。

还是那句话,虽然只凭功夫不行,但没有功夫是万万不行的。

问:怎样理解楷书与行书的关系?

答:有了楷书做基础,行书就有了法度,就有了依从;没有楷书做基础,只练行书,行书不会好到哪里去,写到一定的程度,就写不动了,因为基础太薄了。当然,不会行书只写楷书,楷书不仅僵死、呆板,从整体上看,水平也不会很高。

问:我学书法爱着急,总想写作品,不想多练基本功,这样是不是不对的?

答:练基本功是在“磨刀”,写作品是在“砍柴”,我们应该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在磨刀上下些功夫,是非常有益的。更何况,要想砍好柴,也必须要磨刀。

问:学习欧楷,可以不可以往欧楷里加魏碑?

答:首先说,在一种书体里加进一些别的书体“成分”,我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不可,其实,自古至今任何一位书家,在学习别人的时候,都在不自觉地加进了其它“成分”。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一种书体时,从主观上使劲地往里加东西,那就是一个学术问题了,这要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往欧楷里加魏碑可以不可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须要先搞清欧阳询的楷书里有没有魏碑?欧阳询在世的年代,距魏碑发展、成熟的年代较近,至少要比我们近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楷书里应该有魏碑的成分。如果他的楷书里已经有了魏碑成分,那么还需要我们去加吗?难道我们是嫌欧阳询的楷书里魏碑的“成分”太少了吗?

我们再反过来说,如果欧阳询的楷书里没有魏碑,我们为什么还要往里加呢?难道我们觉得欧楷里没有魏碑而不好吗?道理很明显,凭欧阳询的才智和学识,他自己明白应该不应该在自己的楷书里加进魏碑,要是加,他也知道应该加进多少。作为学习欧楷的后人,我们只要去学就可以了,不要总是想着去改革它、去修正它。既然学人家,就要忠实于人家,更何况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远没有资格去更改这些。任何更改或称作所谓的“完善”,其实都是一种浅薄,在学书心态上都不够老实。

问:有关既入欧门,就请放弃自我。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答:“欧门”当然是指“欧阳询的门”,我们大家一起来学欧。既入欧门,我们就应该遵循欧门的法则,这也可以叫做学谁的字,听谁的话,用谁的方法,不可以总想着当个“改革家”。

问:什么叫心手相合

答:学习书法和学习其它艺术一样,是讲究心、手相合的,这主要是解决“心明”、“手通”的问题,从进程上讲,基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不明,手不通;

第二阶段,心明,手不通;

第三阶段,心明,手通;

第四阶段,心不明,手也通。

至于第四阶段的“心不明,手也通”,是说心里不用再去想了,手就自然写出来了,这和吃饭使用筷子、走路迈步的道理是一样的,太熟练了,完全成为下意识了。

问: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吗?

答:“眼高手低”是书法中极为正常的现象,怕得是“眼低手高”。所谓“眼低手高”,就是总是看着自己的字写得好,再加上别人吹捧几句,自己当真话去听了,这是个非常糟糕的事情。不要相信别人捧你的话,特别是当你有个职务的时候,谁“放着河水不洗船”呢?谁又愿意得罪你呢?不管是不是别有用心的赞美,千万不要当真,至少不能全部当真。

问:在书法学习中,真的一点窍门也没有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候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有时却是一座坚固的壁垒,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通不过的。有的学员问我,“这个直钩我的笔法对了,怎么还是写不出来呢?是不是还有什么窍门?”我爽快地回答说:“有!你只要再写五千次就写出来了,这就是再简单不过的窍门了。”

问:为了写好字,我们每天要写多少个字?要写多长时间?

答:不必计较习字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只要求你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就行了,哪怕是进步一点点也都是飞跃。你想飞跃吗?那就要求自己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吧!

问:什么是书法功夫?怎样获得?

答:所谓书法的功夫,基本就是临帖的功夫,临帖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事情,但也是最枯燥的事情。临帖要“一笔三抬头”,不要贪快,不要粗心,不要只求其大概,要认认真真地去临帖,认头在临帖上多花点时间,其实这就是在走学书的捷径。

问:看别人写字很重要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有时是“百看不如一练”,有时是“百练不如一看”。没亲眼看到过高手写字,对有志与书法的人来说是个严重的缺憾。

问:面授学习很重要吗?

答:在书法学习中,老师必须看学生写字,学生必须看老师写字,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面授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的面授学习是通过面对面、手把手,找出问题所在,找出法则上的共性,免走歧途和弯路。学书之路和人生之路是一样的,只有直线而无捷径,但却有远路和歧途。

问:我想各种书体都学,可以吗?

答:纵观历史,任何一位书家都主要是靠一种、或是两种书体名世的。虽然历史上许多书家都可以称作“八体尽能,众体皆善”,但是,最擅长的也就是一、二种。颜真卿一生涉及的书体很多,历史上有评论说颜真卿的书法是: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就是说颜真卿的楷书不如行书,行书不如草书,草书不如他的《祭侄文稿》。虽然《祭侄文稿》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但我们也应该相信,颜真卿的主要成绩应在楷书方面。一个人广泛涉猎是好事,但必须要专,不专便不能做到“精”,不“精”,便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问:在书法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写一个比一个好?

答:在我们临帖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临写了一个字后,觉得不满意,还有问题,需要重新写一个进行修正,于是就眼睛看着第一个自己写的字,然后写第二个;再不满意,于是眼睛看着第二个去写第三个;还是不满意,眼睛看着第三个去写第四个……。依此方式写下去,离帖就会越来越远了,到了最后和帖上的字“风牛马不相及”了。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写了这么多,再往前看,往往还是临写的第一个字好一些。

字写出来可以修正重写,但不要按照自己写出来的字去修正重写,应该直接对照字帖上的字去修正重写,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个比一个好。

问:怎样才能叫做会写字了?

答:当你离开帖就写不了字了,就叫会写字了。怕的是虽然没有帖,但你哪个字都敢写。

无知便可无畏!

问:关于异体字?

答:首先我们必须要明了一个问题:认识几个异体字,或者说会写一些异体字,虽然是一门知识,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不要为了显示而总去书写异体字。在作品中对于每个字的写法,或说对于异体字的运用,要顺其自然,不要雕琢,不要卖弄。

问:在书法学习中,毛笔质量的好坏很重要吗?

答:当你确信自己的笔法是对的,但又写不出来的时候,那你就要换一支笔试试,也许就是毛笔的事。我以前吃这个苦头,自己觉得技法对了,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怎么就是写不出来呢?后来换了一支好使的笔,一下子就写出来了。哦,原来是笔的问题,后来想起,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啊!始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非常正确的。

问:学楷书用什么样的毛笔合适?

答: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个人习惯问题,但有些时候也不尽然。现在市面上主要是狼毫和羊毫,但我感觉狼毫硬了些,在写折弯钩挑时笔锋压不下去,容易刺出笔尖,而且写出来的笔画效果多有生硬之感;羊毫又太软,笔按下去后,笔毫弹不回去,当有时需要强调笔力的时候,又感觉用不上力量。所以近些年一直使用几位制笔专家为我们专门制作的几种“灰狼笔”、“鼠须笔”等,这些笔都比较好用,我感到比较得心应手。

另外,凡是好使的毛笔,无论写什么书体都好使,不分楷书、行书。

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书法家用小笔写大字,而且很张狂,您怎么看?

答:我个人认为,不要拿小笔写大字,但是可以拿大笔写小字。更不要学一些人用小笔、秃笔蘸足了墨,在桌子上乱拧乱转,让人在旁边看了觉得是在打把式卖艺,心里不舒服。书艺是在研究笔毫和纸面的接触关系,不是在研究笔杆怎么杵桌子。

书法不是表演艺术,不要总想着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其实越想显示,越是证明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问:怎样用墨?

答:写重要的作品,还是应该研磨,不宜使用墨汁,因为研的磨可以延年历久,不易脱色。我们平时写字,可以用墨汁,但要兑水,要适量,兑水的多少要根据所写的书体、字形、大小、宣纸的吸墨情况以及个人爱好来决定。一般来讲写楷书要兑四分之一的水;写行书要兑三分之一的水。兑水后要多多搅拌,水、墨不是很容易相溶的,大部分学员墨汁兑水后不认真搅拌,使得砚中的墨稀、稠不匀,非常难使。

现在看你们写字,普遍情况是蘸墨太多,一定要注意尽量少蘸墨。蘸墨多少才合适呢?对于中楷以上的大字来说,蘸一次墨写一个字就比较合适。少蘸墨并不等于写一笔蘸一下墨,写一个字,蘸好几次墨,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用墨。

墨汁可以兑水,也可以兑白酒,墨汁兑白酒,别有一番效果。

不过陈墨、宿墨不好用,墨汁坏了更不能用,坏墨的气味对人身体有害。

问:我们可以不可以学习今人的书法?

答:坦率地讲,就我们当今社会现实来看,特别是当今书法的现状,我们不可以学习今人的书法,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书法,还远远地落后于我们的古人。

但是如果从学术角度讲,同时代人可以不可以学习同时代人的书法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拿欧阳询来说,历史上很多书法大家都学过欧阳询,历史证明学欧阳询是正确的。既然唐以后的人学欧阳询是正确的,那么与欧阳询同年代的人学习欧阳询,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凭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即使是在盛唐,书法虽然极为昌盛,但当时的欧阳询也是位佼佼者,也是位出类拔萃的大师级的人物,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认可和拥戴,这一类的记载很多,我们不在这里赘述。这也就是说,既然后人可以学习欧阳询,与欧阳询同年代的人,没有理由不可以学他。

如果说同年代的人不可以学同年代人的书法,那么与欧阳询同年代的人就应该去学王羲之了,如若这样,那么我们是否再接着问,与王羲之同年代的人可以不可以学王羲之呢?据我们所知,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也是难有超越者的,绝对是一流的、顶尖的圣手。既然是一流的、顶尖的,与王羲之同年代的人学习王羲之又有何不可呢?更何况历史上那些书法大家,也都有向同时代人学习的经历和历史记录,既然历史上前辈们可以,我们现在又有何不可以呢?

所以,从学术角度讲,同时代人完全可以向同时代人学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广揽博收,兼收并蓄,不固执一端,是学好书法的重要条件保证。

不过,向同时代人学习,这里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一、被学者的书法到底好不好?被学者的书法可以不可以当作他人的师范?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书法水平的高与低、好与坏,没有一个看得见、摸的着的标准,它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书法的优劣,历史上都是以多数人的认可为原则的。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甚至王羲之,在历史上都曾有人批评过,但是因为多数人认可,他们就成了大家,历史就确立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所以,被学的人的书法好不好,是一个首先要搞明白的大问题。

但是仅书法好,是不是都适宜别人来学习呢?不一定!郑板桥、金农、徐渭、康有为,以至更早的张旭的书法,虽均为上乘,都是大家手笔,极具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强烈的观赏性,但是并不一定适合大多数、特别是初学者来学习。清杨钧说:“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绝出路,小道数载可成,中庸百年莫尽。”话虽然武断了些,但也不无道理。锺、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是大道,是中庸之道,他们的字我们可以学,可以作为我们的师范,它可以使我们走向一个宽广的大路。而郑板桥、金农、徐渭、康有为几位大师的书法,观赏、研究都没有问题,但并不一定适合于教与学,不一定成为我们的合适的样板,我们总不能让全国学书法的青年人都去“乱石铺街”,都去“癫狂”吧?所以我们说,并不是所有的、高水平的字都具有师范作用。

二、我们学了以后,写出来的字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也是个多数人认可不认可的问题,如果多数人认为你的字经过学习确实进步了,那么无论是学的今人的还是学古人的,都是正确的,反之则应另找原因。

谈到这里,总有些对书法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喜欢强调“取法乎上”的问题,认为只有向最高层的书法大师学习,才可以“乎上”。我们认为,从原则上讲这句话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按照这个观点去做,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假如一个初学者,连最起码的基本笔法都不懂,让他去学王羲之,他就能“乎上”吗?如果让一个年龄很小的孩子学张旭的狂草,他能取上什么“法”呢?所以,不要把一个问题极端化。

所以古人好的书法要学,今人好的书法也要学,只要可以成为我们的师范,我们学了后大家都说好,都是可以学的。并且和今人学习如遇到困惑,还可以当面请教和询问,这是学习古人所没有的优越的条件。

问:现在有些书法小报和某些网上在讨论今楷,说有人要创造一种书体,叫做今楷,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今楷”。不过纵观书法历史,都是先有了、先形成了某种书体,写的人多了,人们才去给它命名。也就是说书体形成在先,命名在后,似乎是不可能先有名称,再有书体。比如楷书,楷书起于东汉,盛于晋唐,“楷书”的名称应该不会早于汉代,假如汉代以前的秦始皇对大臣们说:“我们来研究和创造一种书体吧,我们先给它起个名字,叫‘楷书’。”你肯定觉得这是多么的荒诞和可笑。


    关注 重庆惠爱书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