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复律,要不要抗凝?怎么抗?一文掌握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之一在于血栓形成和脑卒中事件风险增加,因此抗凝是房颤治疗的基石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不仅是许多房颤患者的诉求,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治疗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遵循规范的抗凝治疗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房颤患者症状明显,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紧急或择期复律这种情况下,要不要抗凝?如何抗凝?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作者:Myelin

本文为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房颤治疗的律率之争
房颤患者的律率之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律意味着消除房颤,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减少房颤所导致的一系列危害;然而,对律的追求有时候只能是理想,尽管短期内恢复窦律并不困难,但房颤是一个与增龄相关的疾病,复律后还面临着房颤复发的风险

许多患者只能放弃对律的追求,退而求其次,努力达到率的要求率意味着控制好心室率,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快速心室率所导致的心衰恶化等风险律与率的追求,具有不同的优势(表1)
表1 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的优势


不过,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应考虑进行复律治疗

(1)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收缩压<90mmHg,并有低灌注的表现(神志不安躁动迟钝;皮肤湿冷;尿量减少<20ml/h);肺水肿;心肌缺血(持续性胸痛和/或有急性缺血的心电图表现)以上是房颤发作时需要紧急复律的重要指征

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发生于心室率极快(常大于150次/分)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为了保证复律的成功率,应首选电复律治疗,而非药物复律电复律选择同步电复律,可选择双相波150~200 J或单相波200~300 J

(2)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症状与房颤相关,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临床上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较少见,大部分患者的复律需求来自于症状的改善,尤其是就诊急诊的患者这类患者可选择电复律或者药物复律
表2 电复律和药物复律的比较
表3 用于药物复律的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8小时房颤复律抗凝的分水岭
房颤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显然血栓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凝血系统还没有完全被活化,不足以导致血栓形成那么,房颤多长时间需要警惕血栓风险呢?国内外指南都把这个时间节点定义在48小时48小时,对房颤复律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对于房颤发作时间小于48小时(然而这个时间太难确定了!)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低,目前大多数指南建议紧急复律时可不考虑是否已经抗凝,在复律前或者复律后启动抗凝即可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48小时或者发作时间不确定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应在复律前就开始启动一段时间的抗凝治疗
房颤复律,如何抗凝?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由于需要紧急复律,因此首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起效快;而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目前观点认为,当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48小时,心脏复律前应常规抗凝治疗3周抗凝方案可选择非维生素K类口服抗凝剂(NOAC)或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的桥接方案

显然,复律前抗凝3周对有些患者来说过于漫长,如症状严重明显的患者再忍耐3周确实过于痛苦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缩短复律前的抗凝时间呢?那就是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TEE)经食道心脏超声是目前排除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最常用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房颤复律的抗凝治疗
表4 经食道超声检查的优势和劣势
复律后,是否仍需抗凝?
房颤复律后,恢复正常窦性心律了,抗凝药是不是就可以停了?这是许多房颤患者秉持的观点其实不然,房颤复律后,心房的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有一段时间仍处于顿抑的状态,仍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房颤复律后即使可以长期维持窦律,仍需要服用抗凝药

复律后需要4周的短期抗凝(即前三后四方案),4周之后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需要根据CHADS-VASc风险评分决定,评分中高危患者应长期抗凝

最后,我们用两张图总结一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稳定的房颤患者复律及抗凝治疗的流程:
 
图1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复律抗凝流程


图2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复律抗凝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Lucà F, Giubilato S, Di Fusco SA, et al. Anticoagul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Cardioversion: What Is Crucial to Take into Account. J Clin Med. 2021; 10(15): 3212.

2. Van Gelder IC, Hemels ME.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tionale for early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Europace. 2006; 8(11): 943-9.

3. Hindricks G, Potpara T, Dagres N, 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of the ESC. Eur Heart J. 2021; 42(5): 373-498.

4. 黄从新, 张澍, 黄德嘉, 华伟. 心房颤动: 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32(4): 315-368.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专家工作组.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5): 363-376.


    关注 医脉通心血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