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鸿教授:心电学进展2020

 

急性心肌梗死(AMI)就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二者同时存在时,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何及时识别、准确诊断呢?...





在本届长城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做了关于“心电学进展2020”的报告。这应该属于郭继鸿教授的专属曲目,年复一年,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关注着电生理学的新进展,然后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去传道受业、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作为郭老师的学生,我仅以自己微薄的知识储备,去记录郭老师报告精髓的一二,有任何的不当,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本文整理自郭继鸿教授在2020长城会的讲座,整理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金山医生。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心电图改变,常伴一定程度的器质性心脏病。而急性心肌梗死(AMI)就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二者同时存在时,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何及时识别、准确诊断呢?在讲座中,郭老师作了深入解析。

左束支传导阻滞遇到心梗,难上加难
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时限增宽,V1和V2导联为rS型,V5、V6导联q波消失,呈现R波,并且伴有继发性ST-T改变(图1)。由于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时,左室的激动延迟,因而整个心室的激动表现为先右室,而后跨间隔传导至左室,右室在前,左室在后,这种不协调和先后激动的关系,造成了QRS波增宽的心电图表现。
图1: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和ST段的改变,使得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变得异常困难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特征性的改变为Q波形成和ST段抬高/压低。而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多发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最常见的心肌梗死为前壁心肌梗死。在左束支传导阻滞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左室的激动延迟,使得本来清晰可见的Q波,变得“不知所踪”;加之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继发性ST-T改变,也让缺血相关的ST段异常被掩盖起来。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路上很大的一块绊脚石,左束支传导阻滞遇上急性心肌梗死,真的是难上加难!
跨越历史,挑战困难以追求真理
人类的悲欢不相通,但遇到的困难却相通。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如何诊断心肌梗死?

很多心内科医生都注意到了这个难题,并且一代又一代聪明的头脑,迎难而上,试图用自己的智慧,为这棘手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从1953年的Cabrera征和Chapman征到今年的巴塞罗那标准,跨越了67年,人们还在这个问题上努力和思考。
从Cabrera征和Chapman征,到巴塞罗那标准
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本应该出现在QRS波起始的Q波,由于左室激动的延迟,不见了,但它不是真的不见了,而是换了位置,当我们在新的位置,找到Q波的等位心电图表现,同样可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这是Cabrera征和Chapman征的根本思想。
Cabrera征

如果在左束支传导阻滞V1-V4至少两个导联S波的降支或升支上,出现了切迹和顿挫,时限≥50ms,提示这一部位发生了心电传导的改变,如果没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影响,就是我们熟悉的Q波,此时我们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叫做Cabrera征(图2),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1%。

图2:Cabrera征


上图:左束支阻滞时的陈旧性心梗(AMI后一个月),V1导联R波陡直向上起始,V2-V4导联存在Cabrera征,V4-V6导联R波递增不良

下图:45岁男性,A图CLBBB伴ST段偏移,B图为A图记录后第二天的记录,V2-V4导联出现Cabrera征,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闭塞,心尖部心室肌无运动,LVEF值40%
Chapman征

当然,也有的人切迹和顿挫出现在I、aVL、V5、V6导联的R波上,此时也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不过为侧壁的心肌梗死,这一心电图改变,叫做Chapman征(图3)。
图3:Chapman征


Cabrera征和Chapman征是对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这一难题的初探,解决了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找不到Q波的难题,但并未解决ST段抬高或压低的问题。

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本身也存在ST段继发性改变,当左束支传导阻滞和急性心肌梗死相遇,这异常的改变是来自于继发性改变,还是心肌缺血,这是个问题,且是个难题。
Sgarbossa标准

最初提出的Sgarbossa标准(图4)为:当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抬高≥1mm(5分),QRS波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压低≥1mm(3分),和QRS波主波方向相反的ST段抬高≥5mm(2分)。积分≥3分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可达90%以上。但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该标准的敏感性较低,仅在30%左右。
图4:Sgarbossa标准
Smith标准

而后Smith对Sgarbossa标准进行了改良,也称为Smith标准,改良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第3条,不再采用具体的数值,而是定义为和QRS波主波方向相反的ST段抬高≥1/4 S波振幅,或压低>0.3 R波。这一改变使得Smith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提高到62%。
图5:Smith标准
巴塞罗那Marco标准

2020年,一个名叫Marco的医生再次对这一难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巴塞罗那标准:任一导联QRS波振幅正常,ST段同向偏移≥1mm;或者任一QRS波低电压(R和S波≤0.6mv),ST段反向偏移≥1mm,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巴塞罗那标准,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提高到了95%,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下面的例子清晰地看出,在Sgarbossa和Smith标准不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巴塞罗那标准轻松扮演了审判官的作用(图6)。

图6:Marco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前人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探索,一如郭教授一年年对心电图进展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他们这些前辈的坚持和努力,才有电生理学百花齐放的今天。向无私而伟大的先辈们,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往期推荐
● 郭继鸿教授:心电学进展2019

● 郭继鸿教授:心脏起搏进展2019

● 郭继鸿教授:心电学进展2018

● 郭继鸿教授:心电学进展2017


    关注 医脉通心血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