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趙孟頫和書畫一律

 

元|趙孟頫和書畫一律...

赵孟頫 自画像图页


在元初江南文化圈中,也有一批出仕新朝的文人士大夫。 这些人的出仕动机很不一样,但在保存汉文化,丰富元朝文化多样性的效果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出仕的途径大致有 二方面。一是直接由朝廷召纳,属于特殊人物,像赵宋王室的 后裔赵孟頫以及其他江南的名流,都是由忽必烈派程矩夫南下 礼聘至京担任朝廷命官的。ー是从元代的吏制中谋得差事,步步升迁。像以治理水利著称的任仁发,就是在宋元鼎革之际 毛遂自荐在新朝担任浙江省宣慰掾,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最 后以宣慰副使退休。当然也有为吏而倒霉的,像元末山水画大 师黄公望,就因为在一蒙古贪官张驴幕下为吏而遭牵连下狱, 差点丢了性命。他出狱后皈依全真教,回到江南,以教书卖艺 为生。三是通过宗教的途径与朝廷建立联系,担当僧官、道官, 也有非常荣显的人物。而在他们周围,艺术家也可以找到许多 生计。前面提到,蒙古统治者对宗教的兼容态度使宗教艺术有 很大的市场,像道教的绘画就是其中相当突出的内容。
赵孟頫 自画像图页


比较这些人入仕的途径,第一种类型是最特殊的。他们可以是被动的,而基于特别的考虑才决定出山。相形之下,第二三两种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且按照儒学的标准,不能算是入仕的“正途”。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文化名人的赵孟頫就承受 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蒙古统治者和江南的士人都把眼睛盯 着这批出仕者,但是他们的期待却可能完全相反。也就是说,被 异族皇帝评价越髙,在本族的士人中间就可能越遭冷遇。如果 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郑思肖等遗民身上可以用偏执的心态 来宣泄的话,那么,对赵孟頫这样的出仕者,就只有用真才实 学将冲突转化和升华。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成了元初文化对 抗的聚焦点。在选择与新朝合作的过程中出仕者经受的考验 比遗民实际上要严峻得多。这就是赵孟頫成为一个划时代人物的历史情境。
赵孟頫 自画像图页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故宋宗室,宋 太祖十一世孙。光凭这个出身,他就是朝野人士争议最大的人 物。站在南宋遗民的立场,他最没有理由事俸新朝,因为这是 最明显的背叛祖业,其罪名之大,可以想见。而站在蒙古贵族 的立场,他也最难让人信赖,因为他直接代表着被推翻的旧朝 宗室。在这么一个两头难做人的困难局面下,赵孟頫还是坚持了下来,先后做了兵部郎中、翰林学士承旨,又在济南和浙江 等地做官,封魏国公,“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元仁宗曾赞扬 赵孟頫有七美,头两条是“帝王苗裔”和“状貌昳丽”,最后ー 美是“书画绝伦”和“旁通佛老之言,造诣玄微”。认为元有赵 孟頫,如唐有李太白、宋有苏子瞻一样值得称道。所以,从中 国文化史来看,赵孟頫是最典型的文化冲突的结晶。









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卷
出身于浙江吴兴,赵孟頫和钱选等人被时人誉为“吴兴八俊”。从赵孟頫跋宋张先《十咏图》可以知道地域文化对他有多大的意义。“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溪山映亭榭,尊俎照华发。”他就是从这样的环境出来,并为这个传统增辉的。我们之所以不把他作为元初江南的一员在上一节介绍,是因为他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江南一隅。由于他的出仕,他实际充当了连接南北和中西文化的一座立体交叉桥。据他的学生杨载所写的行 状,赵孟頫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才能,如整顿吏治、革新钱法等,因为受到蒙古守旧派的排挤而不得施展。这就使他只能在文学艺术方面展示其天才。


赵孟頫 临兰亭序
赵孟頫的天才是全能的,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罕有其比。首 先是他在书法领域的盟主地位,他所创造的“赵体”,平整均齐, 秀媚圆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伸缩性,使当时的书风,包括 元代的刻书字体,都笼罩在他的影响之下,确实意义重大。他 对篆、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尤工楷、行书。他早年学宋高宗,又学钟繇、智永、褚遂良等,并受到北碑的一些影响,书法笔力深厚,结体方阔,体势近扁。中年专攻二王,尤得益于《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书风渐趋华美圆润, 活脱潇洒。中晚年吸收李邕的沉雄刚健和柳公权的开张气势, 使笔力更加深厚扎实,笔势也愈加雄健纵放。这种苍劲老到而 又多姿多态的个人面貌,深为时人和后代习书者所喜爱,对书艺的传承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的传世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洛神赋》、《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 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除了书法实践,他在理论上也自有建树, 和他绘画主张相呼应。在当时书坛衰微不振的情况下,他力倡 复古,以此作为书法发展中开拓新局面的主要途径。他比宋人 更刻苦、更全面地进行艺术再创作,既广涉各种书体,又力求 有所突破,易长为方,易欹为正,使结体“因时而变”,更为规范,时人而异,变得更为研雅,从而成为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鲜于枢 书苏轼海棠诗卷 局部
与赵孟頫同时的书法家中,有鲜于枢、邓文原等人,号称 ー大家。鲜于枢身为北人而长期在江南生活,葬于杭州。他的 行、草皆从楷书中来,故落笔不苟,法度谨严。又因个性中的河朔伟气,喜酒酣作书,所以行草往往以骨力胜而乏姿态,韵度稍逊于赵。其行书《苏轼海棠诗》,行草相间,圆润流转,是鲜于枢的代表作。邓文原祖籍绵州(今四川绵阳),也是 从江南出仕兀廷的名人之一,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 其学书途径与赵相似,故书风相类。又因赵书风靡天下,所以 不易脱其牢笼。比较二人,邓文原是欹侧浑厚过之而秀婉清丽 不及。可以看出,赵孟頫在书法方面是冠盖群伦的。他也是所 有元代书法家竟相超越的对象。如后来元末的西域出身的大书 家康里口口,就因为赵日书万字而更加发奋,自称日书3万字, 未尝以力倦而綴笔,因而成为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的人物。

和赵孟頫书名并称的是他的画名。他工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墨竹,于青绿、水墨等不同风格都能自成一家。像他这么全能的艺术家,可以表现的范围也就特别广泛。如果只 是分门别类地描述他在这么多领域中的成就,那么,我们很可 能得不出一个清晰的风格印象。所以,认识赵孟覜的绘画成就, 还必须从他在整个风格史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讲起。在吴兴 的文化圈中,作为“八俊”之首的赵孟頫,首先是以文才称胜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时代旗帜的作用。这面旗帜就是他 在书法上倡导的“复古”,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既可以超越南宋 末年陈陈相因的院体作风,又能在追忆晋唐“古风”的口号下 团结起广大的汉文化后继者,更可以为他出仕元廷开脱责任。 这是他在文化冲突中找到的解决自身困境的最佳方案。让我们分几个层面来看。


鲜于枢 行书秋兴诗册
首先从赵孟頫出仕的积极方面看,由于他和各族文人的努力,使南北之间隔绝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化关系,重新开始相 互间的交流。他在北方所接触的各种古代艺术,有不少是江南人所淡忘的。例如南宋以来就很少有画院画家继续表现出对北宋初中期李成、郭熙传统的了解。而在北方,从金代到元中期, 这派山水风格的流传非常广泛,几乎成了北方官僚们所公认的 主导风格。与赵同在仁宗时期担任集贤学士的画家商琦,就最 擅长这一派传统。他父亲商挺是忽必烈手下的重臣,商琦凭着 这个特殊的门第,担任了皇家的禁军。而他的画艺,在北方更 是备受人们推崇。像他所作的《春山图》(故宫博物院藏),体现 出北方青绿风格的山水特征。它的出发点就是李成、郭熙。因此,赵孟頫在他的不少作品中,多采用了其画法,使平远之景在江南画坛又得以复兴。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重江叠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松平远图》(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等,体现了画家由师王维、董源、巨然,进而师李郭,变古拙为潇洒秀劲的特点。远山多以水墨渲染,江面平如镜,无水纹,汀渚坡石用清爽的线条勾出,树木多类郭熙,树干挺劲多虬枝, 枝如蟹爪。其清旷潇洒之意,溢于画面。在赵的影响下,产生 了像唐棣、朱德润、曹知白等以李郭风格著称的江南山水名家。 应该指出的是,在东传至高丽,西传至波斯的广泛影响中,这 一风格在蒙古帝国的文化建设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事实上,这 一风格在江南的出现,也伴随着北方官僚南下而更加流行。赵 孟頫在他多次往返吴兴和大都的经历中,无疑成为最直接的推 动者。由于要超越“近世”画风的影响,赵孟頫自然就和南宋 宫廷拉开了一层关系,使他能在艺术创作的选择中得到更大的自由。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复古的另一层涵义是追溯汉文化的鼎盛阶段,以此激励艺 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心。钱选小青绿风格的书斋山 水已经表明,文人画家们在运用前代装饰风格时,可以寄寓非 常丰富的感情。而赵孟頫由于视野更开阔,驾驭前代风格的能 力就更不同凡响。在这方面,他为生活在吴兴的书画收藏家周密作的《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就具有特 别的意义。在这幅纸本手卷上,突出地体现了画家借复古以开 新的艺术理想和成就。该画作于1295年,是他在济南做官回到 吴兴后,赠与不曾回过故里的好友周密以作纪念。他在画上题 识道:“公谨父(周密字公谨),齐人也。余适守齐州,罢官来归, 为公谨说齐之山川,有华不注最著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 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 华秋色也。”这是又一处以家乡山水为题材的创作,其文内涵 十分深厚。南宋初,周密的先人从北方逃难至杭嘉湖一带,所 以周密本人从未回过济南。宋亡,周密成为江南遗民圈中的精 神领袖之一,撰写过《齐东野语》、《云烟过眼录》等多种回忆 故宋政治与文化逸事的著作。但他对赵孟頫仕元持宽容的态度, 因此赵对他很感激。在这幅精心绘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 在选择风格语言时的独到之处。如董其昌的跋文所说:“吴兴此 图兼右丞(王维),北苑(董源)一家画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 北宋之雄去其犷。”这样的复古,完全符合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精 神追求,可以说是受画人周密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从画面上 看,有开阔的平远之景,远处鹊、华ー山遥相对立,形态各异, 别具风采;其墨色韵致更接近董源,多用干笔皴擦,但不作刚 直方正的线条,因而圆浑又潇洒。其山石的皴法用披麻皴,富于变化,使细密流畅的线条愈显凝重含蓄之美。这一作品在元代画史上影响深远,使赵孟頫周围的艺术家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风格趋向。这样的复古,立意过人,因此和一的临摹仿古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中国古代绘画风格的发展史来看,画家在构 图上充分显示了其掌握视觉空间的成熟技巧,而且在再现景物 方面,达到了汉唐以来最完善的地步。这就是说,中国古代的 艺术家对于征服三维空间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方案。而且更 重要的是,在赵孟頫这样的全能画家那里,可以由此开辟出纯 粹主观写意的新境界。和《鹊华秋色图》风格类似的另一杰作是赵孟頫在1302年为友人钱德钧作的《水村图》(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也是纸本,但纯以水墨描绘,没有小青绿的设色。 据图后钱德钩的《水村隐居记》,水村作为他的家庭财富,是江南隐居生活的理想去处。所以,赵在画中便突出了这种情趣。旷 远的田园风光中,有一处村落景致。平滩汀渚,芦荻丛丛,遥 接远山。其开阔的境界,无沉重险奇之感,适宜人们过隐居的 生活。用笔已无董、巨繁复的层次,变得比较简练。汀渚也以侧锋淡笔拖出,有萧散荒率的韵致。这类面貌,在后来黄公望等人的作品上,可以看到直接的影响。


赵孟頫 水村图卷
复古的精神用在人物和鞍马画作品上,现实意义也很明显。 在早年的画作《幼舆丘壑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上,已经看得出他对晋人风骨的向往。这幅作品是以顾恺之画谢琨 (字幼舆)像置之丘壑之间为原本的,他用勾皴法表现树木山石,赋色也浑重典雅。这种画法区别于一般的青绿山水,把高古超逸的书法用笔施之于山水造型中,树石轮廓线很像篆书的象形 文字。这样的艺术涵养使赵孟頫的画作洋溢着真正的文人气息。 赵孟頫在画后题跋道:“余自少爱画,得寸缣尺楮,未尝不命 笔模写。此图初敷色时,所作虽笔力未至,而粗有古意。”他评 价自己和别人都离不开这个标准。据汤星《画鉴》记:“王芝 子庆收阎令画《西域图》,为唐画第一。赵集贤子昂题其后云:“‘画惟人物最难,器物举止,又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备尽其 妙。至于发采生动,有欲语状,盖在虚无之间,真神品也。’”本 着这样的认识,他在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寓意性方面作了深入的 开掘,使他笔下的形象充满艺术感染力。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 《红衣西域僧图》就是这样一幅经典作品。他的跋文写 道:“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数尝与天竺僧游, 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这 里涉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赵孟頫在元大都有机会重新 体验唐人的中外文化交流结果。要是没有在北方的宦游经历, 从画面和实践生活两方面都不易求得和认证晋唐人的古意。而 且根据我们的考证,赵孟頫在1304年这幅画上的主人公应该是 在前一年去世的西域僧人胆巴喇嘛,而他所指代的真正对象, 则是当时远在万里之遥作萨迦寺住持的南宋少帝赵口。通过“古意”,赵孟頫又回到了他自己的文化发源地。在鞍马画方面,赵 孟頫也花了大量精力以追求唐人的神韵。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秋郊饮马图》,写秋郊景色,林木萧疏,色质浓重。一圉 官身著红衣,驱使着群马临溪而饮,动态各异。赵孟頫对于画 马的兴趣,实在也和他看待西域僧人相差无几。因为马是蒙古游牧民族的象征,同时又在汉文化中代表着杰出人才,所以,身 在蒙汉二元政治制度下,选择马的题材,是最能起到双关的视 觉效果的。尤其巧妙的是,赵孟頫笔下的马都以唐人的风格来 处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解释,都能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的作品使我们想到同时期另一位画马名家的风格, 即出身掾吏的任仁发笔下的鞍马形象。任仁发是一心仕进,要 用科学技术来有功于世的。所以在他的《二马图》、《张果见明皇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上,画家借助瘦马和小白驴的形 象来进行自我宣传。他也利用唐人的风格,甚至唐人的题材,把 自己希望被元朝统治者重用的意愿清楚地表达出来。他在《二马图》的跋文中云:“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 奇,荥一索而立峻坂,虽有厌饫芻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 瘠者皮毛剥落,吃枯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 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滥 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汙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 因题卷末,以俟识者。”在这个自我表白中,他已经跳出了唐人 “画骨”、“画肉”的风格之争,而是充分展开了画马的图像意义,前面提到遗民画家龚开以瘦马自况,感慨“谁怜骏骨”,现在任 仁发需要用瘦马“以俟识者”。龚开把瘦马放到“先朝十二闲” 的位置上,让人去追忆它往日的神俊之气。而任仁发则把二马 放在蒙汉ー元政治制度中,让人知道他充当“吏事”的卑微处 境和“瘠一身而肥一国”的理想。通过这些画面,我们更能够 理解为什么赵氏一门三代,都重视和擅长画马,就像任仁发一 家也有几位鞍马画高手一样。在赵孟頫和他儿子赵雍、孙子赵 麟的笔下,马成了表达他们特定思想意图的奇妙对象。


任仁发 二马图卷
赵孟頫的复古主张,产生了非常直接的艺术效应。因为他 有书画两方面的权威影响,所以由他来宣扬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就让人们能够具体感受得到。可以这样说,复古是一种手段,而 它的实际目的就是让他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永恒的书画艺术中。 他在1305年的一则题跋中概括了自己的看法:“作画贵有古意, 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 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 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 知者说也。”他的这种自信,是特别令人信服的。用他在墨竹和 写意花鸟画方面的成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如果和钱选相比,他 是真正能开创出写意风格新局面的巨匠。因为当钱选在强调 “隶体”作为“士气”载体时,他本人的书法却限制了他的绘画。 如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说,钱选“小楷亦有法,但未能脱去 宋季衰蹇之气耳”。赵孟頫则大不然,他的行楷,不杂近体,直 追晋人。他不仅能体现文人业余创作的心态,而且真正把文人 最擅长的书法艺术融入绘画的笔墨线条之中,增强绘画的写意 性。在他存世的《秀石疏林图》(故宫博物院藏)上,很 精彩地表现出这一特质。该画是在纸本上画古木丛篁,与山石 交错掩映。以飞白之笔法写石,篆籀之笔写古木,劲挺之笔写 竹。墨色苍劲简逸,生动地演示了画家在卷后诗题中的著名观 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 知书画本来同。”这是赵孟頫对他长期艺术实践的重要总结,强 调了“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并由此提倡以“写”代“描”的 画法。这就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在画墨竹的几位名家中,高克恭 为何称赵是“神而不似”,而李衎是“似而不神”的原因。原来,“写竹”与“画竹”,差别在于书法功力的高下。他的《兰竹石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也是其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作,其画法 明显地融入了书法的笔意,山石的勾皴用草书飞白法,简括而流动;竹叶的撇趨挺劲沉着,如写八分;兰叶和小草则参以行 书秀逸的笔势。墨色的浓、淡、枯、润相间,形成潇洒放逸的 韵味。关于书画的一律问题,元代文人还有一些专门的论述。柯九思的《竹谱》就和李衎的《竹谱》侧重不同。柯长于行书, 故写墨竹也一如其法。“凡踢枝,当用行书法为之。古人之能事 者惟苏,文二公,北方王子端(王庭筠字)得其法。今代髙彦敬(高克恭字),王澹游(王曼庆字),赵子昂其庶几。前辈已矣,独走 也解其趣。”所以他自称是“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 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不难看出,赵孟頫的艺术主张在元代画坛上引起了广泛的 共鸣。借复古而开新的画家,还有西域的高克恭,这位北方长 大的色目官僚对汉文化情有独钟。在赵孟頫的吴兴和杭州文化 圈中,常有高克恭的身影。在高的影响下,李郭风格在吴兴绘 画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他本人的墨竹艺术,也在和 赵孟頫等人的切磋下不断提髙。赵孟頫专门有作品相赠,可见 他们ー人的交谊很深。但是高克恭的最大成就还是他对米氏云 山的复兴,这在画史上意义重大。我们在第六章中曾经提到过 这个现象,现在将它放到复古的文化思潮中看,问题就显得更 加清楚。髙克恭用北方的全景式构图来发展米点山水,给原来 一味墨戏的文人风格,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作于1309年,是画家晚年之笔。 近景为溪水汀渚、山坡丛树;中段为云烟轻笼,挺出主峰客峰。 山峰多用米点表现烟树,而山脉气象,又有董、巨的韵味。用 笔虽然粗重,但不求雄劲,以浑莽滋润的墨韵,给人烟波无尽的感受。


高克恭 云横秀岭图
和赵孟頫1288年左右在北方参加的文人雅集相呼应的,是杭州一带南北士人的聚会。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议题,不 在今,而在古,所谓“其所志喜与缙绅游者,求古人之求似”。 试想一下,只要是文人雅集,没有谁会把当朝的武功作为津津乐道的内容。那么除了武功,当朝的文化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方 面?显然,重新开始的南北交流就是当朝的最突出成就,它使 传统变得生机勃勃。赵孟頫的门生柳贯曾记述了这样的场面 “至元、大德间(公元1264 1305年),儒生、学士收讲艺文绍隆 制作礼乐之事,盖彬彬乎太平极盛之观矣。然北汴、南杭,皆宋故都,黎献耆长,往往犹在,有能参稽互订交证所闻,则起 绝鉴于败缣残楮之中,寄至音于清琴雅瑟之外,虽道山藏室,奉 常礼寺,亦将资之,以为饰治之黼黻。若予所识张君君锡,杜 君行简则以汴人而客杭最久,于时梁集贤贡父,高尚书彦敬,鲜 于都曹伯机,赵承旨子昂,乔饶州仲山,邓侍讲善之,尤鉴古 有清裁,二君高上下其议论,而诸公亦交相引重焉。”有了这种 气氛,赵孟頫的艺术主张就能够全面地推行起来。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卷
在赵孟頫的周围,不但有同朝的长辈,更有他的家族和门生,这使他的影响在后世得以延续。他的全才深深吸引了同时 代的众多雅艺之士。像他的妻子管道升,画墨竹也别具风致。他 的儿孙辈中,善画之人也很多,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他的外孙 王蒙。而在亲戚之外,赵孟頫也带动了士大夫和旧朝画工的艺 术创新。如杭州人陈琳,是从院体出来,积极响应赵孟頫水墨 写意主张的代表。赵亲自教授其画法,并和他一起创作了《溪凫图》,显示了元代职业画工在审美趣味上的变化。另外还有钱塘人王渊,自幼得赵指授,所作皆师古意而无院体俗格。王渊 以花鸟为最工,发展了墨花墨禽的画法。他虽师法黄筌父子,但 全用墨线勾勒,并赋以水墨皴染,达到深浅有致、层次分明的效果。代表作有《竹桃锦鸡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在花鸟画发 展中,有一定的地位。社会上还有一些绘画爱好者私淑赵孟頫, 像黄公望就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他的早期作品,就有临 仿赵孟頫山水风格的明显痕迹。


王渊 桃竹锦鸡图轴
从一个代表性人物的身上,折射出了时代艺术的灿烂光芒。 赵孟頫复杂的文化性格,无所不能的艺术才干,使汉唐以来逐步成熟并到宋代达到髙峰的再现性艺术,在他的手里真正形成革命性的转折。他是深知绘画造型语言特点的大师,从他教儿 子赵雍掌握界画技巧一事,就说明赵孟頫在强调古意,努力达 到书画一律的同时,丝毫也没有轻视绘画的基本训练。就像他 的“赵体”行楷,如果没有他书万字的功力,同样达不到圆润流转的自如境地。赵孟頫在艺术史上的转折作用,应该说是 在书法方面更为成功,因为他有确定的风格面貌。而他在绘画 各科中虽广泛涉猎,终究还概括不出其最典型的样式。尽管如 此,赵孟頫以大胆尝试各种新风格的勇气和禀赋,为此后文人 画的成熟铺平了道路。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元中后期画家的基本参照。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圖片版權為“閒人集”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接收 調閱往期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微博號:閒人集
參拍字畫,印章 印石 老玉 老绿松 老珊瑚 老蜜蜡 ,日本茶道 香道等文房清玩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识别上图二维码 即可参拍


    关注 闲人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