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徽州工匠】他们在青砖上雕刻着徽州记忆

 

当艺术与刀砖激烈碰撞下,凝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的砖雕当中,每一个徽州砖雕匠人都能充分从中找到了自己获得感和存在感。...



一个不足于20平方米的工作间内,几张工作台将狭小的空间撑得满满当当。除了青砖,便是锤子、砖刨、刻刀、木敲手、角尺、鬃刷雕刻工具,没有任何诗情画意和风花雪夜的情调。



这份活儿从劳动层面上来看,本身就索然无味,枯燥单调,何况是一个机械式的重复工作,但当艺术与刀砖激烈碰撞下,那又是别有一番的豪情万丈,激情满怀。因为从一幅幅构图疏密有致、形象生动,风格质朴反映出徽州人家作品里,于凝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的砖雕当中,每一个匠人都能充分从中找到了自己获得感和存在感。



5月13日,29岁的余成龙面带口罩, 右手握刻刀、左手按青砖,刀锋随着砖面慢慢划过,留下一道深深浅浅的凹凸沟痕。余成龙歙县深渡人,16岁学校毕业后跟从徽州砖雕大师吴正辉拜师学艺3年,出师后又随从师傅做工十年,前后算起来已有13年工龄。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砖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吴正辉在雕砖。

当日,与他一起的还有一些比余成龙年龄更小年轻工匠,或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小伙子,正在歙县正辉徽州砖雕传习基地里聚精会神地巧雕砖,雕刻着自己未来的艺术人生。





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职业的统称,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正式登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砖雕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记忆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



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特别是从事这门技艺的人日趋渐少的当下,还有这一班年轻人耐得住寂寞,以一颗“匠心”去磨性子、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显得尤为可贵。





徽州砖雕为传统“徽州四雕”(砖、木、石、竹)之一,2006年,徽州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砖雕选用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画稿、放样、打坯、出细、修神、修补等工序,将人物、花卉、鸟兽、神仙故事等题材精致地雕镂在青砖上。



徽州砖雕作为古代徽州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尤其是从明清至民国期间,徽州城乡但凡有建筑的地方几乎有砖雕,于是,长期以来便有了“无宅不雕花”美誉。





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为进一步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了徽州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传习基地,邀请民间的徽州砖雕非遗大师给青年一代传授技艺,进而培养了一大批徽州砖雕生力军,使徽州砖雕后继有人,进而代代相传。




    关注 行走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