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印象之西遞村(四)

 

懷著陶醉於徽派建築風格之心,我不斷地穿梭在西遞的巷子中,在淺夏並不濃烈的陽光下,走在青石板的路上,感受著歲月的滄桑。...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關注本公眾號。



懷著陶醉於徽派建築風格之心,我不斷地穿梭在西遞的巷子中,在淺夏並不濃烈的陽光下,走在青石板的路上,感受著歲月的滄桑。



一直以來,我都對小巷頗有傾情醉心。傾情的是每到一處有小巷的地方,必用鏡頭記錄其最具特色的外形構造,仔細辨別其彎曲折變的特點,以及構成小巷兩側建築的基石風格。醉心的是定要自己親自撫摸這滄桑而古樸、沾滿青苔的牆根,哪怕小巷中的光線黑的伸手不見五指,也會緩步來回走上一遭。倘若是小巷裡射進了有那麼一剪晨曦或者夕陽,那便是長驅直入的逆光中的一道風景,如夢如幻變化于莫測,最能迷戀於我,如癡如醉如瘋如癲。



這種長驅直入的幽深的小巷空間感,宛如那歲月風蝕年輪的歷史列車,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哪怕是一磚一瓦、一石一草、一牆一壁都深藏著那曾經燦爛輝煌的市井繁榮,抑或是街頭的叫賣聲,抑或是歌舞昇平的熱鬧歡慶,抑或是暗自泣哭的無奈,抑或是鑽心疼痛的抽泣長歎,抑或是人民為了生存的抗爭吼聲,抑或是被時代拋棄的垂死倔強,抑或是面對當今所謂的浮華盛世正在丟失的無奈,……。你,只要用心俯耳傾聽,必將感懷真情。



有人說,西遞真正的韻味還是在雨天的街巷上。撐著一把油布傘,在淅淅瀝瀝的雨中行走,兩邊的牆體大多斷壁殘垣,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偶爾還能發現片片苔蘚生長在某處的牆基上,雖清新碧綠,卻古風橫吹。只是,我未能趕上雨天的西遞,甚為惋惜。



徽州有古樸的建築,有飛簷錯落,有粉牆墨瓦,還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天藍、雲白、水綠等自然元素與石雕、磚雕、木雕等藝術元素,以及溪流、池塘、山麓等環境元素與青磚、白牆、黑瓦等建築元素所組成的生活畫面,形成了歎為觀止又相得益彰的徽派經典。這種和諧的融為一體的形式,處處透露出時間與空間的意象。這意象,於遊客,是“世界上最美的村莊之一”。於學者,是“古民居建築的寶庫之一”。於藝術家,是可以激發自己創作靈感的地方。因此,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這裡每每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學者、藝術家、以及莘莘學子的光顧。





佇立在村口的我,馬上就要離開西遞了。回首再望,進入我視線的徽州村落民居,展現出的是白牆黛瓦騎馬牆的淡雅簡約莊嚴大氣,還有鱗瓦飛簷層層疊起的韻律感,更有山野田園沁入心扉的清風朗月,宛如一幅幅徽州新安畫派沾墨揮就的水墨畫。每一幅畫卷裡,都是人們神往的家園景象。在這裡,白與黑,永遠是徽州民居最為明顯的視覺符號。

圖為平面模特和知名畫家





我在西遞的未見,遠遠多於我在西遞的所見,我在西遞的所見,又遠遠多於我能所寫。總之,在西遞,通過走馬觀花粗略遊覽,很淺薄地感知了徽州古村形成與發展的歷史縮影。它的所有的牌坊與宗祠、所有的園林與雕刻、所有的民居與街巷,無論建設的初衷是為了體現宗族的力量,還是為了“富而顯貴”,從中都可以發現徽州建築上的自然和雕琢、質樸和工巧、規矩和飄逸、白色和黑色等對立與統一的並存關係,並很好地平衡和處理了這種看似對立的矛盾體,由此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有些雅,有些儒,有些親切,而且還有些柔媚,有些情濃,濃得掩蓋不住人們的感官感知,卻又濃濃得情不自禁而不露痕跡。就像那片青草地,那片青竹林,那幾幢老宅院,看似顯得那麼低調,卻又不落俗套,時時透出高貴的奢華。



如果有人問,你喜歡這裡的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喜歡徽州的村落,是因為它的安寧和不炫耀,以及它的與世無爭。於我,是一種寄託和嚮往。(完)






    关注 裕民的陋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