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的原著小说其实是这样的

 

一个人可以足够伟大,可他,却没有办法伟大的做自己。...

吹进心里的唢呐流淌干了

文/树目

当游天鸣一个人在山顶上,对着师傅的墓碑吹着百鸟朝凤,他哭了,在朦胧的视线里,仿佛看到师傅坐在太师椅上正看着他演奏。然后回忆的片段的剪辑,唢呐声从高亢嘹亮渐渐地低沉,湿润而悲伤。我也哭了,止不住的泪水。我知道这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吃这一套。

吴天明老爷子的电影,我只看过三部,《老井》、《变脸》、以及这部《百鸟朝凤》。每一部,我都喜欢。我喜欢他电影里那种“传统的中国电影特色”。刚打完这几个字,觉得好陌生。喜欢可能很简单,直观的说,他的电影,每一次观影都能让我感觉像回到那个从家里搬着小凳子去看露天胶片电影的时代。在《百鸟朝凤》里,这种时代感受,就出现在少年学艺这一部分,也就是电影的前半段。



电影前半段精彩绝伦,被父亲强迫学艺的委屈,让父亲骄傲自豪的决心,对师傅严格要求时的战战兢兢,对能够继承“百鸟朝凤”一曲的崇拜与敬意。我们跟着游天鸣学艺,与他成长,了解到成为唢呐匠的不易,以及感受着当时唢呐文化的重要性。

这段故事,朴实自然,又不失有趣。但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长大了,看待事物都变得复杂,或者是想要一探究竟,在我心里有一个疙瘩,我不知道游天鸣是不是真的喜欢唢呐。

后来,游天鸣得到了“百鸟朝凤”的传承,不止是他的努力,最重要是师傅在他身上看到了怜悯之心。他相信游天鸣可以好好的保护唢呐匠人的文化,传承下去。

电影的后半段,慢慢凸显出了影片想要表现的冲突,在社会不断演变中,在人们观念的改变中,在其他文化“夹击”中,传统文化如何坚守?电影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就像游天鸣一样,对镇里出现的西洋乐队,对师兄师弟都进城打工,对没有人再觉得吹一曲“百鸟朝凤”是最崇高的敬意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而我的困惑,还不止这些。我真的好想问问天鸣,你真的喜欢唢呐吗?父亲是喜欢的吗?没有拜成师,在唢呐繁荣之时,强迫自己的儿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在唢呐没落之际,埋怨儿子还在坚持以唢呐谋生;师傅是喜欢的吧?小时候为了学艺三天没有吃饭,坚持捍卫匠人的匠心,只给够资格的人吹“百鸟朝凤”,将传承唢呐的重任托付于天鸣,希望天鸣能够召集散伙的队员一起将唢呐演奏录音,保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你呢,天鸣?

我感动,也有这部分的原因吧。一个人可以足够伟大,可他,却没有办法伟大的做自己。



偌大的影厅里只有寥寥几人,我们非常默契的等到了字幕结束。我擦干了湿润的眼角,转身却看到,影厅门口排满了人。排队的人从放映厅一直排到了影院门口,可他们不是为了看这部电影。一路走出去,我都是低着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想到影片中西洋乐队出现的片段,和现在还真是有些相像。

我们心里应该明白,一味地感慨失去的文化,是弊大于利的。继承是重要的,但是没有创新和发展,没落是必然的。

之后阅读肖江虹《百鸟朝凤》的原著,了解到,后半的故事师傅和父亲的角色被融合和改写了。师傅看到唢呐的没落心灰意冷最后跟着游天鸣的师弟蓝玉进城打工变成了他的手下,而父亲才是那个坚持到最后希望唢呐文化传承下去,对儿子游天鸣说自己受不起“百鸟朝凤”,病逝的人。不一样的结局,却一样的,让人如鲠在喉般刺痛。

我很喜欢肖江虹在《百鸟朝凤》最后对游天鸣内心的描写,那是游天鸣进城想召集师兄弟们回家乡再吹唢呐,却发现大家都在现代化的工厂里透支了自己生命无法再吹唢呐了。看着师兄师弟们,他忍不住哭了,心里对自己说:

我知道,唢呐已经彻底离我而去了,这个在我的生命里曾经如此崇高和诗意的东西,如同伤口里奔涌而出的热血,现在,它终于流完了,淌干了。‘’


文艺风赏5月刊现已全面上市  当当、京东、亚马逊三网可购

购买5月杂志纸质版与kindle版请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
编辑:树目


    关注 文艺风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