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尙摄影V课导师:梅生的“生命印迹”

 

梦是诗的世界,诗是摄影师的镜头,把现实变为图像,图像是摄影师的哲学思考。...

皇城寄梦 生命印迹
影像和心灵的碰撞
亦是源自内心的感悟
在,i尙摄影
聆听摄影名家讲堂
与名家一对一交流
来,i尙摄影
让你在不经意间爱上摄影
影像中国网“V课堂”致力于向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这里既有方便的网络课堂,也有导师亲临的线下讲座……同时,我们还将定期分享摄影资讯和拍照小窍门等等摄影相关的不相关的。
梅生
本期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摄影家梅生老师,在梅生老师的摄影理念和创作道路上又有哪些影像故事,他对于世界遗产影像学又有哪些独到见解?本期一起欣赏梅生老师摄影作品,解读他的影像感悟。
=皇城寄梦=
太和雪霁
太和殿为紫禁城之首。

雪霁初晴,天地间素缟铺墁,堂堂皇皇,辉煌雄博的太和殿沉于雪野,达升天境,一派“天子明堂”的壮阔气象,普天之下,惟此为大。取景器是通达天境的通道。“人间天上,天上宫阙”的景象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定格于历史之中。微云缥渺,天也苍苍,地也茫茫,紫禁城凄冷幽绝,游人罕见。丹陛下拍太和殿,神龙见尾不见首,独海水江崖,自雪中出,卓然风范,江山如旧。摄罢收机,扛三脚架风雪中踽踽独行,得诗两句:“苍然紫禁远,雪罢太和高。”

深宫残照冷,古道野花香。
建筑,人类居住形态,文化载体符号,早于典籍,大于器物,常人熟视无睹,哲人观之有思。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摄影师拍建筑是对历史的解读观紫禁城之宽博巨厚,岂数幅图片可以承载,皇城建筑,是人类文明从事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之结晶。以摄影师之视觉角度剖析皇城建筑,俯角仰角,中轴贯通;广角长焦,驰骛八极;以地理空间上分布的建筑形式与历史时间上形成的人类活动相交而为坐标,乃是摄影师解读文明的手段。


王朝背影
摄影师拍建筑,以图片“芥豆之微”的形式切入历史文明,直观显见,光华瑰丽的中华传统文明一目了然。以摄影师的眼光观察紫禁皇城,将史学家的线性思维与摄影家的视觉角度作一比较,历史就会活动起来。
帝城天象
对称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法则。

紫禁城建筑,名称对称,功能对称。

宫殿有乾清,坤宁;门户有日精,月华;亭台有万春,千秋;更有文华,武英,景运,隆宗诸名,凡乾坤日月,春秋文武,千般万种,包罗万象,能对上的,都对上了。

紫禁城中,偏爱三大殿的汉白玉台基,徜徉其上,叠叠荡荡,绝对高度难言其高,却有如人间天上。何故?不知!但是真有这种感觉。蓦然抬首,蓝天如洗,螭首凸扬雄起,其势昂昂,阳刚强健,一派雄风。转雕栏,折迴处,见白石栏杆凹缩内敛,其态阴柔,见此形,方知人工造化巧于天然,哲匠之思隐“阴阳”与“雕栏玉砌”之中。有了阴阳的含隐,这白石台基方能承载天地 。大匠不匠,极浑重的哲思隐于极精巧的雕饰之中。摄影师在高低俯仰的角度选择中,将“极浑重的哲思”摄于平面的图像之中。偶然的发现如牛顿看见苹果掉在地上。摄影师的感悟出于建筑师的哲学表现。



当大雪把一切精微细末之处掩去时,紫禁城只留下雄伟的线条与轮廓,苍莽大气,浑然太古。一切宫廷靡废帝王奢华皆可隐去不言,心悦诚服的只有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文明。除文字之外,建筑是先人留下的最重要思想传述。文字是非物质的,建筑是纯物质的,二者叙述的都是思想。雪掩丹陛,神龙头尾都不见了。抬头看天,天上有云。云缥缈而下,与太和殿前的龙浑然一体。龙腾云驾雾,吞吐霓虹。我愕然,以为见到了真龙。定睛细看,云飘去,龙还在,方知龙还是龙,已在此处蛰伏了六百年。摄影师拍摄时经常会有这种虚幻的影象出现,其实只是一种非正常的观察角度,或叫做灵感,或叫做梦境。只是把眼睛的错觉移接到镜头上,虚变为实,一个是另一个的梦。移花接木,摄影将瞬间固定,梦境即成现实。梦是诗的世界。诗是摄影师的镜头,把现实变为图像,图像是摄影师的哲学思考。
陈小波曾经有过评论说梅生是影像诗人,从小学习绘画使得梅生的摄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在影像中表现为深沉浓郁的文人气息。近十几年梅生拍摄的作品里渗透了更多的学理成分,是一种从情感到精神的升华。影像本身的元素在弱化,内涵在强化,摄影成为梅生进行文化研究的一种语言方式。
=生命印迹=
灵光
关于黄山,从石涛到刘海粟,他们对黄山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再单纯是怪石云海,里面增加了个人的主观性。影像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纪录,它是人的主观情感、情绪甚至是精神对客观物象的反映。有人说可以靠后期PS去完成,但我更看重现场的第一感受。这种感受是主观和客观撞击瞬间的感觉,电石火光,稍纵即逝,相机的功能如果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把握住灵感的闪光,又何乐而不为呢?照片是有生命的,相机是照片生命的孵化器,生命孕育于摄影家的大脑之中,生命脱壳于相机的镜头里。

孤寒
这张照片是在南极拍的,一只怪鸟在辽阔博远的冰天雪地中兀然独立。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明末画家的一幅画——《寒鸦叫雪》,一只孤零零的乌鸦,站在一根枯枝上,大雪漫天,仰头长啼。中国人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跟西方人有很大不同,西方人注重的是生物属性,是地理环境和物象之间的必然关系是一种科学的分析,中国人注重的是自然物象对于人的心理暗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孤寒”暗示着个体在人群当中的一种冷傲,天地之间没有知音,只我一个人傲立苍穹,遗世孤绝,大音稀声。

荒寂
“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这是我的拍摄理念。这个理念是在拍摄世界遗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我的一个心路历程。“概念”是一个摄影家对自己拍摄专题或主题的认识,凡事要有一个说法,否则师出无名,劳而无功。体系是指对一个拍摄专题的完整解释,而不是瞎子摸象,各说其是。比如我对建筑的解释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结果”,那么就要考虑到人对建筑的主观要求和自然对建筑的客观影响,它们之间的功能完成和文化表现,完整的体系才能对得起世界遗产这样宏大的专题。方法是指对摄影器材的选择,拍摄技巧的把握,艺术风格的形成,毕竟是一个摄影家对宏大专题的拍摄,它不同于设计师对工程项目的纪录。当概念,体系,方法融为一体之时,成功则指日可待。读书有两个作用:横向上带你认识无法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变化;纵向上带你了解过去的历史,时间的体验。但阅读给人的印象经常是不准确的的,因为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在书上读到的是这样,到现场看到的却是那样,现场的空间感觉和意境气氛,不是文字所能描述清楚的。书籍是标本,现场是生命。老祖宗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到实际当中印证书本知识,才能完成正确的认知,无非是知和行的关系。我对影像的价值衡量标准是要具有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具体到拍摄上,第一,影像的基本价值是文献性,它应该纪录今天以证明历史。第二,从影像中提出问题,即论点,找出论据,得出结论,这是学术性。第三,是摄影语言的运用,光线变化,影调表现,构图安排,以及摄影器材对上述元素的影响,属于摄影语言的表达,即艺术性。

云水间
摄影要有品貌,不是刻意的装扮,要有底蕴,麻袋上绣花不行。品貌是白云,天空是背景;底蕴是喷泉,大地是怀抱。艺术在不同时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倾向,这是人在具体环境当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哲学上讲,就是存在决定意识。我个人认为风光摄影不是艺术摄影的全部,艺术摄影也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标新立异,数字时代提供了艺术摄影后期创作的广阔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只是艺术摄影的试验田。艺术摄影以最浪漫的语言实现人性的深度表达,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人类遥远的精神故乡,那里有母亲的微笑,那里有大地的抚爱。在我眼中摄影只有两大类题材:人与自然。这与世界遗产这个主题不谋而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还有一个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兼具这两种身份。有一次我做《美国国家地理》的影赛评委,发现它把摄影题材分为三类:人,自然,地方。后来我查英文“地方”(英语是landscape)的原意是“位置”,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之后的结果,这证实了我对摄影分类的认识。从人类留下的遗产和自然存在的基础找到艺术发展的方向,当为可行之举。不看大地,等于瞎一只眼;忘记历史,等于双目失明。

希望
我的认识方法是从宏观到微观,但这只是影像表现众多道路中的一条,绝不是唯一的一条路,这是影像多元化发展的客观存在。研究艺术规律比研究艺术现象更重要;研究内宅精神比研究时尚观念更重要;调整自己的艺术心态比批评别人的艺术观点更重要。摄影具体能走到哪一步,我们都没有办法决定,只能且走,且看,且实践。很多年走在路上,主要是拍摄”世界遗产“这个大专题,也做一些影像实验,让自己的大脑更具活力。另一半时间在读书写作,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半在书房,一半在路上。书房是思想的卧床,路上是生命的天堂。在摄影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天地万物的自在,传达人类心智的清明,印证思想精神的美丽。
关于梅生老师的更多故事,敬请关注i尚摄影
致广大影友 尽精微服务


    关注 i尚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