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一块抹茶蛋糕

 

一整个宇宙换一颗红豆...


Do I have to keep up the pace
To keep you satisfied
今天在学校咖啡厅看书有点馋,起身到装点心的玻璃柜前边转了一下,一眼看到了“抹茶黄桃,17元”。好,就你了。

付了钱高高兴兴端着蛋糕回到沙发上,吃了一口就觉得...差强人意。

我有点不甘心,又吃了一口。

唔,事实在口中,实在是很难欺骗自己的嘛。

我木有装逼,嘴也不刁,不过呢事情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这块抹茶黄桃蛋糕,抹茶蛋糕部分,粗糙,干燥,硬而冷,嚼一下,松散发粉。抹茶不香,糖太多,甜到忧伤;

夹层奶油像不太好的皮肤上强行打一堆粉底的那种心照不宣的厚和捉襟见肘的白滑(好奶油如好皮肤,苏,轻,软);

罐头黄桃果粒少得很,少得如勉强挤出来的笑,老尴尬啦。

我摇摇头,想起了以前在国内日本欧洲乃至这年在美帝吃到过的好的抹茶甜品,与这一块,如同国色与东施之别。

想了一下,17块嘛,在北京17块人民币的抹茶蛋糕,可能真的不能奢求太多。

毕竟前两年在佛山一家卖果汁和点心的店吃到的hin好吃的抹茶千层大概是21块的样子,不知道现在涨价了没。

17块折合美金的话3刀不到:在纽约著名的Lady M,3刀也买不到什么。

想到这里我又有点羞愧:这个消费时代竟然也荼毒了我哦,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十分“反物质”的我也会简单粗暴地用价格衡量小小一块抹茶蛋糕的身价了。

不过我的确觉得,如果吃一块¥17的不好吃的抹茶蛋糕,那也许还不如吃¥7的豆浆油条肠粉皮蛋瘦肉粥来得大满足。

17块单拎出来看令人摸不着头脑。

但放在抹茶蛋糕的话语体系和标价规律里,¥17可能就是在金字塔底部的。我们不应该用价格标签判定某样东西,不过放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纵向比较非常合理。

如果要吃好的抹茶蛋糕并由此获得幸福,那么就给足预算;否则还是用17块吃糖葫芦会更爽。

好货的好不撒谎,特别是在这个消费时代里。在同一套纵向的体系里,一定程度上价格就为它们代言。

比如,一台五千块的钢琴,真的有点可疑;但放在电子琴上似乎让人感觉好很多。

比如,买文具的预算如果很有限,那么买很多支顺滑的百乐圆珠笔一定要比买一支不好的钢笔体验要幸福很多。

再反向举一个栗子:买几件廉价的花花绿绿的化纤外套,真的真的不如买一件老实靠谱的意大利羊毛大衣。(大概就是买很多块廉价的抹茶蛋糕,还不如认认真真吃一块用心做的好的贵的抹茶蛋糕)

前儿早晨出门吃早餐,兜里只揣了12块人民币。我在学校食堂买了一个煎饼一杯豆浆,带来的幸福感简直要上天啦。

如果我要用12块钱强行在便利店的冰柜里买一个塑封的抹茶蛋糕来吃,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比起煎饼豆浆,我能从这块抹茶蛋糕里获得的幸福感...可疑,童鞋们,十分可疑啊有木有。

我盯着眼前这块吃了两口的抹茶蛋糕,突然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呢。毕竟运营一个咖啡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好一块抹茶蛋糕也不是。我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再粗糙都好这也是一块抹茶蛋糕,也给我带来了甜食能带来那种最原始和饱满的甜蜜满足感(好比斯嘉丽再胖再不化妆穿得再普通,她也是美丽的斯嘉丽)。



思路跑远一点,我觉得在这个努力工作认真赚钱就能买回快感的年代,贵的好的书酒茶床单梳子被子衣物文具的确会给我带来灰藏灰藏高的幸福感。但同时,3块钱的糖葫芦给我带来的快乐,也绝对不比一块17刀的抹茶慕斯给我带来的少。

当然关于消费这件事最开心的,还是所爱所喜之人与我分享的一切:从给我买一瓶两块钱的矿泉水,到给我买一颗以我名字命名的新发现的小行星。

钱是有数的。此数几何于我无所谓,因为诚意和爱无价呀。

至于我自己,我也希望能与所爱分享一切能用钱买到和不能用钱买到的幸福和美好。能不受物质和精神的任何约束,随心所欲地分享和表达爱,这个可能就是我希望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和财务自由的初衷了。

Love is all that matters,也许这就是这个消费时代里最大的真诚啦。

如果我喜欢的男孩纸请我吃东西,不管是糖葫芦还是米其林,我都会幸福得飞天遁地,飞天遁地。


    关注 阿斯匹鹿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