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阳光的启示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读到一则隽永的小故事,感触很深: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读到一则隽永的小故事,感触很深: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读完故事,我想到了教学的事。一个是学生的学,二个是教师的教,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先说其一:学生的学。

故事中的兄弟二人,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实际的学习行动。但是最终他们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忙碌,只能表明他们行动了。但是,有了行动并不表明就一定成功。我们看到磨面的驴,它虽然日复一日地走动,但是它的事业长度却很短,被囿于一个固定的小范围。没有人否认驴的勤奋,但也很少有人承认驴的事业很壮大。我不是说这两兄弟蠢笨,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年龄不过四、五岁,毕竟思维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做法是简单而无效的。由此,我们明白:学生的学,很多时候是盲目的。

再说其二:教师的教。

故事中的妈妈,就是教师。她最大的作用在于点拨。上面我们提到,学生的学,很多时候是盲目的。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这位妈妈的一句话,让两兄弟明白了阳光是扫不来的,是敞开窗门之后才能进来的。点拨的作用,犹如黑夜行路的明灯,一下子给了明确的方向。有人总结了点拨的几点作用如下:一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所缺乏的必要的知识背景,使之顺利地完成由已知向新知的过渡;二是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略加指点,几经回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三是给学生思维活动导向、牵线搭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向深层。

最后说其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故事中,两兄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了一个事实:阳光不可扫。他们的妈妈最后从理论的高度告诉他们:阳光可以引进。这是经典的教与学的行为。如果从一开始,妈妈马上告诉两兄弟,你们要记住:阳光是光,是无形的,是不能扫的,扫光是没用的。两兄弟可能也知道妈妈说得对,但是他们对阳光不能扫的事实肯定认识不深。因此,学生的学,是一个过程,不能省略。老师的点拨,同样需要策略,在何处点拨,何时点拨,如何点拨,都要讲究。如果老师马上告诉学生某个知识点怎样怎样,学生本身肯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如果让学生先通过一定的材料感知,让他们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他们会很深刻地去把握问题的实质,然后能有效地深入问题当中并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必须有一个过程,教师的教也必须有一个过程。不重视学习感受过程的教学,那是枯燥、抽象、单调而令人产生“雾里看花”感觉的教学。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教学:一、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二、教学必须重视点拨的作用,要讲究点拨的策略。林语堂先生对“学习”是这样理解的:“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这句话似乎是对学生而言,其实我觉得,是对老师和学生双方来说的。因为“开茅塞”的工作,正是学生的需要,也正是老师的根本任务。


    关注 马山县马山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