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圣经学习观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没有这样的前提,一个人能学会学习吗?究其实,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广义上的敬拜,是一种神圣行为。...

[摘要]

《箴言》9:10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没有这样的前提,一个人能学会学习吗?究其实,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广义上的敬拜,是一种神圣行为。学习不只是与学习对象打交道,更是通过学习认识造物主设立的原理和造物主的智慧和美意。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读一本好书。当你没有更整全的世界观及以道观之的阅读习惯时,你的头脑就容易沦为别人的跑马场,人家的马在你那里乱踏一气。书的背后是在揭示造物主的秩序和美感,神的启示是学习的基础,有启示才有光照。上帝愿意人知道所隐藏的,所以,让我们带着敬畏、感激和热情去学习吧!我们先来看几节经文,箴言九章十节、歌罗西书二章三节和雅各书一章十七节。箴言九章十节,“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这个经文大家都知道了;歌罗西书二章三节,“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今天上午我们讲过,“他”是指耶稣基督;然后雅各书一章十七节,“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通过这几节经文我们看到基督教一个基本的学习观念,必须知道WHAT(什么),更必须知道WHY(为何),然后才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HOW,怎样),而这一定要回到根本。所以,今天晚上的讲座也可以说是一个学习观的再思与重整。比如说夫妻怎么沟通,那你首先要思想上帝设立婚姻的目的是什么,回到“为什么要结婚”的根本点上,然后再谈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学习也是这样,它的观念蛮重要。我们首先要反省一下为什么重视学习?学习的观念意味着什么?圣经的学习观念与世界文化的学习观念其实不太一样。

这样的讲座,其实是有我自己的有信仰后的后悔在里边。我有了信仰后唯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我为什么不早点信主?我如果早点信主,早点知道基督教的学习观,就不会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了!
儒家渐修式学习观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几种不同的学习观念。儒家《论语》开篇就讲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儒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学习?这与它的世界观密切相关。儒家认为人本性中有良善美因素,我们不断地发挥良善美因素,不断地发挥君子人格,最后我们就能变成一个圣人。学习是我们通达至圣的一个通道,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与修身养性连在一起,所以儒家讲学习不单是讲学习,它是把学习跟修身养性整全地结合在一起。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经验和积累,经验和积累最后就量变引起质变。就像它用了一个小鸟学习飞翔的比喻。学习的“习”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小鸟扑打翅膀,学习怎么飞。儒家说,小鸟怎么学飞呢?它就是不断地练翅膀。它的翅膀练硬了,不断地拍打,然后到最后它终于学会在天空飞了。它在地上的一个生物,最后怎么跑到天上去了。在地上可以说不是君子,在天上是君子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怎么样天人合一?就是要不断地累积经验,不断地修炼,所以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种“内圣外王”把一切都跟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得是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它也不断地强调“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天命就是性,落实在我的个性和人性上。然后,率性之为道,修道就是教。所以,所谓的宗教就是不断地修炼,不断地得到经验的积累,然后达到君子的境界,然后再去教化众生。最后,宗就是做榜样,教就是教化,你自己先做一个宗,再去教化别人,这就叫宗教。宗教的基础是什么?学习、修炼、经验的积累,从而最终量变引起质变,达到一个君子人格,最后天人合一,通到一个美好境界。

这是儒家的设想,但问题是这种设想中是有困难的。从理论上说,的确按照愚公的说法,日久天长就可以把这座山搬掉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用无限的时间把空间给变掉了。从理论看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人不见得都很勤奋,每一个人不见得都是君子。所以孔子特别痛恨他的一个学生宰予。宰予中午睡觉被孔子发现了,孔子就大骂他一顿说:“(你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为什么孔子这么愤怒?因为儒家非常强调勤奋。但问题是人有一个惰性,很多人很懒,因此儒家必须面对这种惰性,面对人的懒惰问题。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走勤学苦练这条路,这非常累,也非常苦。所以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任务太重要了,我们不可停止,必须每天都努力。

而且,儒家不断强调回到宇宙的最高境界,向天学习。他说,你看天运行从来不止息。这个昼夜不息、四季变化,所以君子也当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向天地学习,要有阳刚之气,要不断地学习。面对天地运行,要有精进勇猛的阳刚之气,这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学习。所以儒家特别愿意讲苦学的故事。孔子有过韦编三绝,他看《周易》的竹简,因翻看太多,竹简的牛皮绳到最后都翻烂了三遍。就像一本书,看着看着到最后你把它看烂了。孔子看烂了三次,所以叫韦编三绝。还有程门立雪的儒家典型故事。弟子来跟程颢学习,他不收,弟子跪了三天三夜,下雪了还不起来。弟子心想,“你不收我,我就不起来。”到最后变成雪人,程颢深受感动,就把他收为弟子。还有凿壁借光等。儒家这一类故事特别多,都是鼓励我们要勤奋,要刻苦学习。如果你不勤奋不刻苦,那么儒家就认为你无药可救,你就是小人,就是朽木和粪土之墙,朽木不可雕也。但事实是每个人不都那么勤奋,每个人不都是君子,所以儒家的学习观念中存在这个致命问题。
道家顿悟式学习观
道家的学习观念强调顿悟。它不是一种渐渐地修炼,而是一种灵感乍现。因此道家就讽刺儒家,认为儒家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靠悟,而不是靠修;真正的学习是靠着跟大自然接触的神圣感觉,这是一种神秘的灵歌。庄子讲过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叫轮扁斫轮。他说有个老人家叫轮扁,专门砍车轮的。他砍的车轮最好,高速运转的时候最平稳,因为他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天,他在砍车轮的时候,齐桓公在读书,轮扁就放下斧子问:“主公,你在读什么书?”齐桓公说:“我在读圣贤之书。”轮扁却说:“你在读糟粕而已,根本不是圣贤之书。”齐桓公暴怒,说;“来人,把他推出去斩首。”轮扁就不慌不忙地说:“且慢,听我道来。为什么我说你读的是糟粕呢?这很简单。以我砍车轮为例,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砍车轮应之于手、得之于心。你只要给我斧子,我就知道怎么砍,但要我写出来就不行。现在我很想把技术传给我儿子,但他学不会。我也教了很多徒弟,全国这么多人,都跟我学,没有一个学会的。所以我死了之后,这个技术就绝了,没有办法传下去。主公您想一下,砍车轮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我都没办法传下去,更何况古人那些深刻的大道理呢?怎么能通过文字传给你呢?所以你想一下就是了,传下来的只是糟粕,因为真正的大道没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处难以尽说,所以你在读糟粕。”齐桓公一听就很感叹,说他讲得真深刻!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讽刺儒家,庄子认为你们这些圣贤之书都是糟粕,是不是?你这个智慧出有大伪,你可以强调智慧、强调圣贤,最后不过陷入伪善,因为你是勤于知礼义但陋于知人心,你根本不了解人心与自然互动神秘的自然规律。所以,你可以看出道家非常强调顿悟。当然,道家也观察小鸟学习飞翔,但认为小鸟学习飞翔并不是练习得来。小鸟下边是悬崖、石头,小鸟被它的妈妈推到山顶上,把它从石头上推下来,它在下坠挣扎的时候突然顿悟到它是能飞的。如果一只小鸟本来不会飞,它再勤奋学飞,也学不会。鸟为什么能飞,很简单,因为它本来就能飞。所以你要悟到说:哦,我本来就会飞。所以误落尘网中,然后要亲历你的本性,回到你原来的混蒙天地,回到那个起初的状态。

在中国就有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能看到。儒家学习观的代表是郭靖,勤学苦练,学降龙十八掌,先练内功,不断地积累,到最后终于成了一代大侠。他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练习内功,然后怎么跟洪七公一招一式学“降龙十八掌”。马钰道长对他说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真正的大侠不是武功高强,而是急公好义、为国为民。因此郭靖认为保护《岳穆遗书》、死守襄阳等比他的习武更重要。到最后,他所学的东西跟人格修为慢慢合为一起,才能真正进入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体验到天道,你活着本身不是你活着。而道家的代表,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没多少内力,但是他跟着风清扬来学“独孤九剑”,以无招胜有招,一夜之间就成了高手。然后风清扬在教他学独孤九剑的时候,说没招,然后要行乎所行、止乎所止,然后一定要学会随便、遗忘,然后越随便越好、越忘越好,然后要行乎所行、止乎所止。如风的吹动,你看不见风的轨迹,但是风在吹,你要学会像风一样潇洒倜傥。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能看到这两种学习观的不同代言人。比如杜甫,就属于典型儒家学习观。他倡导“语不惊人死不休”,格律严谨,有招有式。学诗的话一定要学杜诗,杜甫的诗很容易学,只要肯下功夫。但是道家代表李白的诗是没法学的,因为他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办法学习。诗一下子就冒出来,浑然天成。

不同的学习观念背后有一个基本的人性观。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相信通过一种修为或者锻炼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即人性的最终,不管是渐修还是顿悟,都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圣人至人的美好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追求。但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从圣经来看,严重地忽略了人的罪性对人性的影响,因此这样的学习观念,到最后只能把学习当成工具和敲门砖,这是中国非常高的学习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却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敲门砖式的根本原因。对中国人来说,我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它给我带来好处。它的好处不再是让我变成一个君子,而是让我变成一个被社会重用的官员,所谓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在中国非常盛行。就是好好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后你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挣大钱、娶美女,这成为现在孩子们学习的最重要动力。这个动力跟我们古老的观念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古老的观念,就是把学习当成一个修养门径。但是今天,修养被我们抛弃了。做人不强调了,但是利用学习这个观念却留下了。到最后只能落在实际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因此中国目前的学习观念是危机重重,中国的教育也危机重重。中国的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没有创新。论到创新能力,我们在全世界排名是倒数,中国的孩子没有多少是热爱学习。他们从来都是在利用学习,而不是热爱学习。我们没有创造能力。你可以想一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的班级三分之二出国,我们最优秀的学生成了人家的预备班,这说明我们培养不出人才,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是失败的。老师也不爱学习,你见了哪个老师他当了老师后还爱学习的?他已经通过学习获得了文凭,他还学习干嘛?因此只要我回老家看书我们村的人都会嘲笑我,说你已经成了博士了,还看什么书啊?我已经成大学老师了,怎么还看书?干嘛不跟我们一起喝酒玩玩?他们就没办法理解这个观念。因此中国人只要一毕业,在学校里最常见的就是卖书、撕书,对我们所学的从来没有好感,然后就扔掉,这非常可悲。长此以往,的确很可怕。因为中国的学习观念存在问题。
古希腊抽象式学习观
其次,再看一下西方的学习观念。在西方,最常见的有两种学习观念。

一种是古希腊的学习观念,它是由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提出来的。苏格拉底说:我不能教给你知识,我只是真理的助产士。后来柏拉图说,在我们的灵魂界,我们是有纯全的知识,只是我们被放逐到肉体界,我们遗忘了,因此学习就是回忆。意思就是真正的学习别人没法教你,你自己要不断地去回到你的灵魂界,不再爱这些具体的东西,学会爱抽象的东西。因此不管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最喜欢的生活就是沉思和宁静。他们爱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人爱具体的东西就不可救药了。柏拉图建立了一个学园,上边写着一句话: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因为他们认为几何纯粹是数字,纯粹抽象,数学是最高的智慧。凡夫俗子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爱具体的东西,不爱抽象的东西,所以平常人就很笨。一个人怎样不笨呢?就要学会去思考这些概念,这些概念不空,你要天天想真理、逻辑、逻各斯等抽象的事情,到最后缓慢地被升华了。这就是古希腊的学习观念。

古希腊的观念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它忽略了我们的意念、我们的理性也受到了罪的玷污。因此单独靠我们的理性,是不能发觉真理的,是不能挖掘出真理的。因为你本身不是真理的本体。无论你怎么想也想不出一个完整的真理。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所以后来到杜威的时候,他就说真正的学习靠着一种行为,然后跟生活连接,行为跟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已。这就成了西方第二种学习观:学习是实验。人就不怎么相信人有灵魂,教育界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可以被行为操纵的类似机器,可以给他养成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习无非是建造好的习惯。然后通过强化这种习惯,到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后来就产生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念。学习无非就是一种习惯,学习就是实验,重复进行,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它忽略了人是复杂的个体,也忽略了人的灵魂,这缺乏对灵魂的关注。

我们来总结看,儒家认为学习就是渐修,渐渐地修炼;道家认为学习是顿悟;古希腊认为学习是回忆;然后杜威认为学习是实验。这几种都有它的道理,都观察到人性的某一部分真实。你说经验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经验有没有被真理对付。你说灵感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但问题也不能只由灵感来决定。因此我们说这个世界上的学说,没有神的真理的光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它摸到一个东西就觉得:这是全部,这就是绝对。
圣经的敬拜式学习观
但我们从圣经来看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认识他的造物主,并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所以回到圣经的时候,我们就明白,学习是一种广义上的敬拜。圣经毫不避讳地告诉我们,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很神圣的行为,是一种敬拜。这是什么意思?在学习的时候,你不只是跟学习对象打交道,更是通过学习对象来认识造物主设立的原理和美意,产生对造物主的一种敬拜或敬畏,因此学习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交流,你跟学习对象有一个交互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象去认识造物主,从而对造物主产生深深的敬畏。
学习是一种敬拜
为什么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而我们发现不了?这是因为我们很少有学习是敬拜的观念。牛顿认为苹果落到他头上,是有其必然性的,造物主如此安排一定有深意和道理。这不是个偶然事件,若如此就产生不了这种基本观念。为什么在中国产生不了近代科学?比如说,中国人发现一个山洞,山洞里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声音。中国人一般会想,这个山洞里有没有山神?一棵树有八百年的历史,你砍它一下,它流出红色的汁液,然后中国人就认为这棵树成精了。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他把世界和神是合在一起的。就是没有把世界和神分开,这是文化里头的问题,分不开就不能有真正的研究。他不敢研究,因为这是禁忌,你说你敢研究神吗?因此你研究那个世界,怎么敢随便研究,这些东西都是禁忌,所以中国产生不了近代科学。这在于它没有把神和世界分开。因此你只有相信这个世界不是神本身,而是世界背后有神,在这个基础上你才相信神安排这一切是有道理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精心地做研究。

因此,当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的时候,他就想:哎,为什么上帝会让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上帝安排这件事是什么意思?他就想,上帝不会随便安排事的,他不会让事情偶然发生。他就去追求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假如你坐在苹果树下面,苹果掉在你头上,你就说今天真倒霉,被苹果砸到了,是不是?你不会像牛顿那么想,因为背后没有那种观念。这种观念比科学技术更重要。

我再举个例子,开普勒。开普勒也相信上帝,他研究火星及其轨道。他通过自己的公式计算了轨道,发现算出来的与他实际观察的相差八分钟。因此开普勒就想,上帝安排火星运转,肯定是一秒钟也不会差。这个公式跟实际之间不会有差别。换做我们中国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是吧,八分钟就八分钟。但是开普勒想,肯定上帝有什么意思,不可能有差异,要么是我观察错了,要么是我公式错了。他想自己的观察没错,因此是公式错了。他想,以前总是假设火星轨道是圆的,那为什么火星轨道不是椭圆?因此他就把它变成椭圆了,变成椭圆刚好吻合。但是椭圆意味着火星旁边还有一颗星,把轨道变成了椭圆。他推测它旁边肯定有颗星,结果后来发现都对。为什么他对了呢?因为他相信这个宇宙是神安排的,而神不会随随便便地安排。这种观念使他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在实验的时候非常认真,背后的这种精神使他学习的时候认识到造物主创造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
文字是可信的
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个世界的创造是美好的,因此上帝看着是好的,这个好既包括它是各按其类、各按其时,然后各从其类,它有它的秩序,同时看着它良善美好,既对又美。因此我们研究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仅跟公式、文字打交道,更是跟上帝的美意来打交道。所以当我们来研究的时候,要不断有一种敬畏、感恩、喜乐,有一种对神的敬拜,这一切就要焕发我们在学习上的热情。

上帝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当管家,你是先知、祭司、君王,你要给万物命名,像亚当一样。因此亚当给狮子命名为狮子,你越看越像狮子,命名鸡为鸡,你越看越像鸡。这个先知的功用,今天我们也有这个功用,也应该管理、修理大自然。因此我们学好了要好好当管家,今天越看越不像是吧,然后就没有上帝让我在学习的豪迈感,然后就被各种如山的书本压得抬不起头来,而忽略了这些书本的背后,其实这都是在揭示造物主的秩序和美感。

而如何揭示,上帝又给了我们基本的指示。神的启示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神有这个启示,我们才能有光照,才能有这个学习。如果没有这个做纽带的话,我们也会被怀疑主义所伤害。当我们来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上帝是愿意我们知道的,不是藏起来一定让我们不知道。他愿意让我们知道,他愿意揭开这个世界,让我们知道里面的规律。因此我们就要对神有感激,你会有一种幸福感在里面,不会被一种荒谬感所玩弄,然后也会对文字有一种基本的信任。就是凭什么文字可以表达意义?你往前推会发现是因为有神的启示。

神的启示是通过大自然、通过人的良心,然后最终落实在圣经上。把他的道托付给文字,这是一种冒险,因为文字已经受到罪的玷污了。但是上帝既然愿意把他的真理托付给文字,因此最终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文字可以表达真理。大家不要被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字背后一无所有,文字背后是能指的滑翔,是没有意义的符号,是叛逆的狂欢,没有任何意义。基督徒不能这么认为,因为神默示的圣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可以表达意义的,我说的话你是可以懂的。凭什么我说的话你能懂,凭什么语言可以传达意义,因为上帝愿意把真理用语言来传递。这样我们才有一个基本的研究可能性。否则,你干嘛要信任和文字交流,它传递的也许是谎言和谬论。因此背后因着神的真理和启示做基础,所以我们才可以交流,才可以有这种美好的关系。所以我一向强调文字艺术是非常高的,我们不要受古希腊的影响,老觉得纯粹的东西是最高的艺术门类。很多人说音乐是艺术最高的门类,因为它最抽象。我觉得错了,语言文字、文学才是最高门类。

因为上帝用文学、文字写下了圣经,上帝没有用音乐,也没有用舞蹈,也没有用建筑,今天看不到圣殿。所以我很自豪我学的是文学。文学很重要,对人的影响很重要,是艺术最高的门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造物主选择了用文学传递真理,用文字传递真相。他没用音乐、图画而是用语言文字。我们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也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敏感和培养,要特别注重对语言文字传递意义的基本信念,要特别信任这个。你有了这个信任之后读圣经才知道神可以借着圣经对你讲话。然后你读书的时候,神可以借着这本书、借着别人对你也有启发。
无形的契约
当然,别的书跟圣经没法比,因为圣经是神的特殊启示,而这些充其量是对神的普遍启示的回应,肯定有错谬。但不要紧,借着特殊启示,我们就可以光照我们的读者群。在我们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我们读它就知道人家既然写下这本书,一定是有所发现、有所感动,然后他愿意传递。有人经常问这个问题,你们总是讲这个作品的原理、动机,这个作者到底有没有这么写?其实这么问的时候就以为作家只是随便写下来的,然后在糊弄我们。我们就把这个当真了,这样我们跟作家就没有基本的信任关系。

其实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就是作家要保证我写的是真实的思考,我理解的是真诚的,我想说的是有意义的,然后形成文字。否则何必写?你在读的时候,要相信作家的处理,否则你干嘛读呢?你认为作家在骗你,你读他的东西干嘛?因此基本的信任关系必须得有,我们一般叫作家与读者的契约,一个无形的契约。

这个约很重要,上帝跟我们交往是通过约,作家跟我们交往也是通过约。没有这个信任关系就无所谓交流与传递。作者写书是因为他里面有发现,我们读书是与作者对话。所以我们不论是学习还是读书,一方面是跟上帝对话,一方面是跟作者对话。你可以想一下,假如今天我们请一个大师到我们中间来很困难,因为他离我们很遥远。即使他来了,他讲的这番话也没有他那本书里的精彩。一本书他有时候写好几十年,他的思想精华都在里面,用的语言都比较准确。而他来讲几天课,或跟你沟通,有很多是片段的,未必比得上书宝贵。所以你要特别注重读书。作者把最精彩的东西通过书本向你来传达。

因此你要以感恩的心来听作者的讲话。比如你要请巴尔扎克到我们中间很困难,因为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小说可以跟我们交流。我们读到他的书就等于请到了他这个人,可以想象这个意义多么重大。同样上帝能让文字传递意义也非常宝贵。每次打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存激动的心。神让我们能认识文字,能掌握语言,多么美好!为此,我们停下来有一分钟赞美吧。加尔文说:“我下定决心不在上帝的话语之外寻找上帝!”但愿这也成为你的声明。
读书方法
但是不见得每本书都值得读,因此你一定要选最好的书。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读一本好书。开卷并不一定有益。当我们的精神没有以圣经来主导,没有更整全的世界观的时候,容易被别的书影响。当你读的时候,它就把有毒的东西带给你了,你还不能用圣经来批判它。因此你的头脑就当了人家的跑马场。人家的马在你那里乱蹋一气,最后你的头脑是乱的,所以不能随便读书。尤其是在你还没有精神底子,没有圣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整全的基督教护教视野之前,最好要谨慎读书。我们常说,读什么书和跟什么人相处,往往就决定了这个人的为人。当然我们现今知道一个人对神的回应才决定了我们人之为人的本质。但是你读什么书和跟什么人交往,的确对你有莫大的影响,这是无可推诿的。所以我特别推荐你们一定要读神学经典和人文经典。读一本好书十遍强如读十本坏书。好书是可以反复读的,所以千万不要乱读书,要养成读经典的好习惯。

如何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上帝让我们阅读,总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会读书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而不会读书只会使我们事倍功半。我给大家提供几个基本原理。

第一,读书要读经典。(前已述及)

第二,我们一定要养成以圣经观之或以道观之这样的基本思维。

在范泰尔的基督教护教学里有一段很经典的话,他说,如果一个人不认识神,不读圣经的话,他对世上任何一个学科的了解都是残缺的。就好比你如果只在实验室里认识蛇,而没有读圣经,那你对蛇的了解一定是不完整的。这是范泰尔讲的一句名言。意思就是就是你不认识造物主,不认识圣经,那你对被造物的认识一定是残缺的。问题是你怎么看这个残缺?

一切真理都是从神来的,对神普遍启示的回应——真善美爱,都是从神来的。真理的碎片并不只在圣经里记载,也在人的良心、大自然中记载。因此我们在书里也能发现它们,我们来读它会加深我们对处境、对人性以及对普遍启示的认识,加深我们与这些对象的关联。前提是一定要学会以道观之,用圣经来分析。如果你想了解这种方法论可以去看我写的一些书,以圣经的视角来读经典,贯彻到每一本书,不管哪一本书我都是用圣经去分析它、批判它,然后也看到它的在什么地方。这不是给我做广告,是帮助你了解这种方法论。

第三,我们一定要学会流畅阅读。

这是学习的一个规律,没有流畅就没有快感,没有流畅就没有整体。你看小孩子学讲话,一开始很难,他总是听大人讲,不断地听到最后就会讲了。他没有让大人教他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或要求故意降低速度。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讲话,往往就是整体性地给他讲,孩子学话要这么来学。因此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这么来读,学会流畅阅读。阅读中最大的陋习就是一边读一边停,或者一边读一边查字典,尤其是读英文,第一段有五个生词,你就把这五个生词查了一下。然后读了半天记了五个单词,根本没有把握内容。真正的阅读要读你懂的部分而不是你不懂的部分。通过读懂的部分产生快感,不断地读下去。所以读书就像听人讲话不要停顿。打开书本就从第一页开始往下读,训练自己一分钟读一页。一开始做不到,可以三分钟一页,做不到怎么办,三分钟到了就翻过去。然后全部读完了就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就是流畅阅读。

之所以要求流畅阅读,是要把局部放在整体中。比如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页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懂,如果你非得把第一页搞懂了才往下读,后边基本上没机会读到了。很多人看书前边几页没看懂,后边怎么也看不下去了。因为有阅读陋习,老想着把前边搞懂了再往下读,前边第一页只有三个人能懂,你说你能懂吗?但是很多人就非得要懂了这一段才读下一段,懂了下一段才读下一段。哪有这样读书的?没有人这样听人讲话。我们听懂是整体,因此你要整体地听,养成这个好习惯。全面掌握,阅读有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专心,随时拿起一本书就能进入状态,这是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第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诸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一定要学会动笔墨读书。我们可以这么说,假如你今天上午有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那这三个小时你要怎么划分?你就要两个小时的整体阅读,一个小时的笔记,基本上二比一的比例。假如你有三十分钟的时间,那么二十分钟阅读,十分钟做笔记。如何做笔记呢?在读书的时候,流畅地往下读。如果第三页有句话很触动我,就写三在一个白纸上随便做个笔记。哪怕这本书是你自己的,你可以在扉页上写。但是你不要停,继续往下看。然后到了第十一页,你又觉得有句话很受触动,或者你觉得有问题也行,你写个十一,然后再写个十八,然后这两个小时,一分钟读一页的话,你可以读一百二十页。两个小时读了一百二十页,然后接下去就是写笔记的时间。写笔记我建议你用相同的本子,都是三十二开的,然后最好是有一个好的皮面。因为可以常常翻阅,一个书的封面总是比里面厚一点。这样翻起来的时候,书皮不至于坏掉。所以最好找一个质量好的笔记本,最好都是同样规格的。这样你就可以把它们放在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放成一排。你查找和翻阅,可以在里边写读书笔记。第一页,谁谁谁,什么年月。第二页,一定要写个前言。鼓励自己几句: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啊,求你好好帮助我。然后有一个祷告,抄几句圣经经文。第三页有个目录,目录开始是空的,写好之后就全了。读第一本书《实践与理性批判》,然后你自己有个页码,第一页开始;然后第二本书《思想录》,从第30页开始。所有的书读完了,这个本子就给它加上页码,第几页就很清楚。最后再写一个后记,收获如何。每本书的笔记后面留两页空白,以备将来重读此书时可以添上笔记,不需要再备其他笔记本。并且可以对比前后阅读感受有没有什么变化,可以具体总结分析。

接下来我们以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阅读为例,详细讲解如何记笔记。首先记下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第几版、第几页,然后索书号。书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译者,你读的哪一本,什么出版社都要记清。然后翻到触动你的句子所在页码,找到那句话抄录下来。想想这句话为什么触动我?简单地写几句。切忌大段大段地抄写,因为精力有限。抄写句子可以加深印象,自己的书也要学会抄,然后在下边写一下为什么抄。再翻到其他页码,再去想为什么,18页、120页,然后总共完成了这几个页码,等于又翻了一遍这本书。一遍之后,写一个小结。这两个小时,你读这本书,你读的顺利还是艰难?你觉得它在讲什么?从圣经来看,怎么反省它?简单写一些话。在这个阶段,阅读就到此为止,然后如果它一共两百页的话,那还需要再抽一段时间把这本书看完。那这样,这本书就完成了。完成之后在笔记后面留两个空白页,以备将来再看这本书。所以一定要动笔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反复来动笔墨。

当然,动笔墨还有一点,就是有了读书笔记后,有机会要写一些小文章。写作是一个特别好的复习方式,也是你和神,和人的互动。我可以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这些材料,引用它们的话,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写一篇自己的小论文。写的过程可以让你的思维更严密,帮助你消化你的想法。使你慢慢有更深的了解,更深的印象。所以动笔墨不只是写笔记,也可以写小文章。千万不要怕别人笑话,这个本子完成之后,包括你的小论文也可以写在里边,当阅读札记。完成了这个,可以再写第二册、第三册,然后一直往后。那么你整个阅读就会越来越有成效,就会越来越有成就感。你就会感叹,没想到我居然写了50本笔记了。因为每一个读书笔记都是一本书。我已经写到白本以上,多是200页的,不是100页的。我觉得读书笔记对我的思想和阅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这也是跟上帝学的。上帝都会把跟我们的交往记下来感动人是吧,那我们已经领受了,为什么不记下来呢?要不断地记、不断地诉说、不断地分享,这非常重要。

第五,要不断地翻阅、不断重读一本书,这是个好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读了这一本就只是读了这一本,读了那一本就只是读了那一本,读了后一本就只是读了后一本,这三本书都没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你没有一个整全的视野,还没有养成以道观之的习惯。没有翻阅、重读,没有不断地把这本书跟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那么书就不能喂养你,只是懂了一点。你要不断翻阅直到对你构成一种喂养,能使你精神更开阔,使你不断成长,这有赖于不断翻阅。在翻阅中你注意笔记本就发挥作用了,什么作用呢?你一方面可以不断翻阅一本书,另外一方面,你要学会不断翻阅你的笔记。不断翻阅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思路整合了。因为你抽的句子往往是一些关键话,后来你把它浓缩之后,就容易看清了。为什么我们看不清楚?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然后你出来之后就发现,能呼应了,都能理解在说什么,所以要学会不断地翻阅重读。而且还可以有一个习惯,在翻阅重读书本和笔记的时候可以有另一个颜色的笔,又有新想法的时候可以批注。对比现在的理解,看到之前的理解觉得那么可笑,然后就嘲笑自己一番。翻阅完了再写个后记——今天下午在家中泡了一杯茶,把这个读书笔记翻阅了一遍,然后又重新认识到一个什么真理,而以前我是怎么忽略的,而今天就发现原来是这样子,这个下午真是美好。总之可以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阅读是非常愉快的,因为它是不断跟上帝对话,跟大师对话,也是跟自己对话,因为那是过去的你啊,你再阅读,就是新的你。你不断地阅读,就有一个真实的扩充,有了一个新的长进。

好,希望大家都能学会阅读,也带着热情学会学习。我觉得这些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种热情:哇!又来学习了!2000年,我跟着钱理群老师编《新语文读本》的时候,钱老师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蛮大。他说,一个老师上一堂课或一个学生听一节课,糊弄、应付也是上他的课;他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一种新的观点,他很兴奋地上,也是一堂课。同样是一堂课,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学生在成长,这是不同;那同样一堂课,不同老师面对也不一样。有的老师会很认真准备,哪怕是一个小题目也会很认真地准备。他跟我讲,北大有一个老教授,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沐浴更衣,把课堂看得很神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很神圣。他说,现在这种老师很少,因此老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你面对孩子,更不能放松。因为你是在传授神给你的知识。你要好好地燃烧自己,然后才能点亮别人。在这种传递中,你自己就提高了。你的要求不放松,对自己严格,慢慢地你自己也提高了。所以我们今天来面对未知领域的时候,在神的国度装备的时候,更应该带着动力、热情,因为是为了主来学啊!浑浑噩噩地只是打开一本书,被动地在那边看来看去,没有任何收获,也不能进行深刻地检讨。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浪费生命。所以求神带领你有美好的学习。

这方面有不少资料大家也可以学习,一是奥古斯丁的作品,他提出的通过写作来不断学习的方式,给我很大提醒;另一个是夸美纽斯,写《大教学论》,他说今生的学习和教育是为了永生而预备;第三个是路易斯,他提出外在学习和内在学习的说法,很好。希望你学会内在学习,这样才能有精神成长!

小约翰主讲 毕文清整理 江娟一校

惠苇二校 小约翰审核 小石头微编



仙林主日证道    小羊使者

2016年5月22号
从施洗约翰来看服侍的基本特征
太3:1-12
请通过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收听。


    关注 小小推拉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