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读书】我在北京,痛并快乐着

 

听,小马对你说……每天都有很多人离开北京,因为房子、生计、前途;每天也都有很多人来到这座城市,因为理想的召唤...

小马对你
每天都有很多人离开北京,因为房子、生计、前途;每天也都有很多人来到这座城市,因为理想的召唤,因为年轻的,渴望改变的心。这城市在表面的平静下,蕴藏着波涛汹涌,总有翻船触礁的故事在发生,也总有新的灯塔亮起。

2016年,是我来北京的第十六个年头。永远忘不了,16年前,我背着行囊走出北京站的那一刻,在我身边有很多年轻又热血的生命,和我一样背着行囊地打着凑程式,他们大口呼吸,攥紧拳头,充满斗志,觉得北京就是全世界,北京长满了最好看的梦想之花,那花儿曲曲折折也密密麻麻地开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中的每一个犄角旮旯。

那些迷幻的花朵,在每个毕业季的夏末秋初,变成天使一样的人形,向那些心里存着微光的人们露出最复杂的笑容。轻轻地说,来吧来吧,来北京。又会有无数人依依不舍地准备告别这座城市,抱着委屈的、遗憾的、无奈的一颗心,与北京挥手再见。

单位附近的复兴门地下通道里,常常会有流浪歌手的身影,打出各式各样的煽情海报。流浪歌手们似乎都偏爱汪峰,有的唱得动听,唱得凄楚,有的唱得五音不全但是嘶吼得很卖力。无论唱得怎么样,总有暂时不想回家的人在听,从不空场。

《海上钢琴师》里有一段台词,在船上待了一辈子的钢琴师说到他眼中的城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突然地停下来想,在北京生活的尽头在哪儿。或者是,在北京我们到底要追寻什么。我们背井离乡,有时甚至有些狼狈,走去哪儿才是最完美的。

北京对于有文化梦的人来说,就如磁石。人们的命运常会与一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幸运的,也有不幸的。沈从文老先生是不幸中的幸运者。1922年夏天,沈从文就如现在的“北漂族”一样来到北京,一心想去大学读书,便在京自学,每天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

1923年秋天,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结果落榜。此后的沈从文不再想正式上学,开始写作。然而,投出的稿子,篇篇石沉大海。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的沈从文无奈中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求助,还好,他得到了郁达夫的帮助。他的散文《遥夜》在《晨报副刊》发表后,被北大教授林宰平看到,他被这个年轻人坚定的信念打动,遂介绍他到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当办事员,月薪20元。这对于沈从文来说真正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后来他有多篇小说、散文得以刊发,结识了如凌叔华、林徽因、卞之琳、冯至、废名、何其芳、芦焚等人,他们常举办小型聚会。《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阵地。

沈从文说:“在中国,要想成为作家,必须到北京住3年。”难道,不到北京就成不了作家?我曾经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在现当代作家中,有些作家确实是蛮幸运的,比如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浙江海盐县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8个小时,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后来写了几篇小说,就顺顺当当改变了命运,进了北京,定居北京,这多让人羡慕啊。

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牙科医生的时候,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有一次,余华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文化馆工作的人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工作。余华决定写作,目标是进文化馆。

后来,余华如愿以偿从牙医变成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1993 年,余华不再满足文化馆的工作,辞去了他自誉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了更自由的生活。

在中国大地上有数以万计的,和余华一样有着文学梦、文化梦的年轻人,他们或许和余华一样是牙科医生,或许是筑路工人,或许是机关白领,他们或许也想有一份可以安心写作的差事,也梦想有一天能定居北京。然而,当梦想遭遇现实,大多数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有的不得不选择放弃,有的只是毕生的一个梦。

所幸,16年过去了,我还在北京,在这座城市里安身立命,有稳定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如果你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在这里生活的感受,那我会告诉你“痛,并快乐着”,但是我乐此不疲。



文艺之声·小马DJ

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平台【xiaomadushu】

每天陪你一起品美文读好书

让心灵去旅行!
品味书香、千里共良宵

1分钟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关注 小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