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读书】陈忠实:魂归白鹿原

 

那些生活中的意冷心灰、心旌荡漾,终将在岁月中一一淡忘,只有文字和阅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小马读书今日分享陈忠...

那些生活中的意冷心灰、心旌荡漾,终将在岁月中一一淡忘,只有文字和阅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日分享
陈忠实:魂归白鹿原



点击播放,听小马读给你

西安向东,白鹿原上,白、鹿两家的纠葛在这里开始,史诗巨作《白鹿原》徐徐展开。为我们打开这一长卷的作家,却已经离去。

4月29日,早上7:40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听到这个消息,陈忠实的老朋友,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白描悲痛不已。

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陈忠实的故乡。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的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从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

他曾说:“我的创作正是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时我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以公社干部的身份进行工作。”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所辖的30多个自然村,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到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评论家肖云儒说:“正是这些经历,让陈忠实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构成了《白鹿原》创作的底色。”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查阅了大量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后,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呼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些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

《白鹿原》的创作,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期间经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后来,陈忠实就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白描为我们讲述了当年陈忠实写作《白鹿原的》所付出的艰辛。

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白鹿原》完成之后,陈忠实并没有急于把它公之于世,而是又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打磨,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几年后,当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时,《白鹿原》正式出版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情形:

对于陈忠实在艰苦环境下完成的这部经典作品,白描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知道陈忠实最爱吃面食,所以他用陈忠实最喜欢的蒸馒头的过程来形容这部作品的成功:

《白鹿原》面世后好评如潮,畅销不衰,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虽也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乃至粗暴的压制,但却无损于其本身的价值与华贵。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至今已发行500多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西方学者甚至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他酷爱雪茄,热爱足球,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

对于自己不造话题,不惹纷争,陈忠实说:“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都是这样的姿态,他们平凡朴素、淡泊达观,却始终不忘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命运,依然默默坚持着文学创作。”

评论家雷达说“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以人格凝聚着这方乡亲骨子里的性格。”
文艺之声·小马DJ

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平台【xiaomadushu】

每天陪你一起品美文读好书

让心灵去旅行!
品味书香、千里共良宵

1分钟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关注 小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