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忠实——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文学陕军中的一颗巨星陨落,灞柳凄凄、白鹿原上青草离离,一位头顶光秃、两鬓白发斑驳、岁月的皱纹爬满脸庞、朴实憨厚、说着陕西话的老者的身影从此消逝了。...



‍早上起来听闻陈老的噩耗,心中甚是悲凉。

今晨7点40左右,《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文学陕军中的一颗巨星陨落,灞柳凄凄、白鹿原上青草离离,一位头顶光秃、两鬓白发斑驳、岁月的皱纹爬满脸庞、朴实憨厚、说着陕西话的老者的身影从此消逝了。

他曾说过,作家是靠作品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依旧,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与他展开对话。陈老虽逝,作品永生。仅以此文纪念陈老。

1

他是文学陕军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90年代,陕西文坛名家作品辈出,贾平凹的《废都》、《浮躁》,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的《热爱生命》,京夫的《八里情仇》等纷纷现世。

从1988年4月开始、历时六年艰辛创作、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也于1993年首版。

这部作品的问世,连同《平凡的世界》、《秦腔》等一批以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视角既关注当下,又具有历史关怀和地域文化思考的作品汇集,形成了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文学陕军”,成为影响当代中国文坛的陕西力量。
陕西作家的地域和身份虽是他们的特色和标签,也给予了他们最初的文化滋养和思考视角,但他们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历史等人类共同层面的思考,经得起不同地域、时代、民族的共同思考和关注。

陈忠实和路遥的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都被搬上了荧屏,电视剧的播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的陕西作家和陕西文化的关注。

陈忠实在一次采访中说:“路遥只用了10年就攀上了文学高峰,他刺激我写出了《白鹿原》。”

《白鹿原》刚问世后引发众多好评,却也有不同的争论、批评,1998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让这部作品经过了专业的“认证”。他的作者也因此走出白鹿原、走出陕西,登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

著名学者范曾誉为“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西方学者评价说, “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2

他不问收获 只问耕耘
《白鹿原》获得的认可,让陈忠实的名字与这三个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一位作家在生活中扎根多深、体悟多深,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多能打动人。写完《白鹿原》时,这个1942年出生于陕西西安白鹿原南坡一个小村子里的作家已过50岁,这样的宏大叙事与他此前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

就像他曾说的那样:“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开始,任何一种流派和一个主义,都是作家独特体验孕育的结果。”

他青少年时期就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艺术。早在初中二年级时,就在作文本上写下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说《桃园风波》。

陈忠实的父母都是农民,因家庭拮据,父亲为了让他的哥哥先念完,他曾休学一年。结果等1962年他高中毕业时,因学校减少招生名额,成绩在班上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

这次打击粉碎了陈忠实从大学中文系学生到职业作家的规划,命运将他抛回了白鹿原,20岁的陈忠实选择了到村小学当老师。
1965年的春天,在小学当老师的他,公开发表了人生中第一个作品——散文《夜过流沙河》,他说:“当然这篇散文的发表并不能证明我就具备文学创作的天才,但它最基本的,让我感到自信的一件就是我可以向这个世界发言,用文字,哪怕很短,而只要我继续努力,我就可以继续向世界发言。它的意义就在这。”

在担任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期间,他相继写出了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河》、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信任》、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乡村》、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等作品。

40年的农村生活,为《白鹿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他对中国农民、对中国农村的理解和了解,正是他在农村的岁月里完成的。

也就是在这40年里,他大量阅读,靠着他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坚持创作,在2006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中,他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1982年,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他却选择了搬回乡下的老家。

“我想找一个能使人静下来的地方,跟文坛能够相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要接受文坛的新的信息,而不要受到一些是是非非的影响。”

七十三载扎根于农村与乡土的他,而今可以安息了。

而我们,纪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开他那呕心沥血、用生命和灵魂著成的作品。


    关注 秦商人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