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词建立深度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美德,爱念书的人,都是折翼的天使。...



核心思想:通过思维框架式阅读,破除对微信文章海量而浅薄的阅读模式,培养自己深度阅读习惯。阅读:由慢读渐进到快读,由读薄到读厚,让我们的大脑更加丰满。

关键词1:总结

[/b]
阅读,本质上是在做一次对话,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过程。

文章,是作者将其思想感情,通过文字的方式在呈现与传播,这是一股信息流。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信息流的输入。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读完一本书或者读完一篇文章,脑子里却没有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呢?

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完成信息输出过程,很简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遍所输入大脑的信息(所看完的那本书)。

信息输出的前提条件是,搞清楚对方表达的是一个客观事实的陈述,还是一个提问,还是一段风景描写,还是纯粹在抒情,人家话语或者文字里的关键词是什么?

搞清楚人家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核心情感、核心逻辑是什么,然后强迫自己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信息包容力。逐渐就能学会将人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这有助于我们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2:生命周期

[/b]
“生命周期”是一种观察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到的词汇,是一种视角。万事万物都逃不开一个生命周期的流转。

我是管理学专业出身,那么我用管理领域的五个词来讲讲生命周期。五个词“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控制”,这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也可以叫做“闭环生态”。

如:管理制度的制定。我们最开始会做调研,采集信息,然后会列出几个备选方案,评估方案后将决策采用哪一套方案实施、哪一套做应急预案,接着就会由主管负责人进行制度的推动执行,执行完后进行效果评估,最后调整方案进行整体的工作制度优化。

那么阅读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信息流的动态运转全貌。譬如,叙述性文章有起源、发展、高潮、结尾。论述性文章有背景萌芽、提出观点、论据支撑、总结首尾。

如果我们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能够很好去总结并梳理出生命周期框架,那么原本朦胧模糊的东西就会变得思路清晰了。

当然,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到的基础上,我们要去看懂这个全貌。看到的关键做法,是将一本厚的书或者长篇文章读薄,提炼出核心骨架。看懂的关键做法,是将读薄了的内容再读厚,将核心骨架进行思维加工。

加工方式:第一、想清楚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什么。第二、假若文章想把A事件说清楚,那么想想它是用什么语气什么逻辑来阐述A的。第三、它最后是怎么收尾的,它到最后有没有把A说清楚。第四、如果是要我自己来把A讲清楚,我会怎么来讲,会不会改动这篇文章的大框架,除了它讲的这些东西,我还可不可以增加另外的内容去将A阐释更清楚?

总之,围绕着框架来,先读薄再读厚。
关键词3:参照物

[/b]
阅读最怕沦为书呆子。书呆子也分两种,一种是理论型书呆子,一种是实践型书呆子。

理论型书呆子的主要特征是,满脑子概念、理论框架,但是在深入到理论研究层面的时候就缺乏自己的系统思维。怎么说呢,这样的人只是在背诵,无休止地背诵,然后说着人家说的话,讲着人家的语词,缺少自己的东西。这类人亟需进行深度阅读,进行信息加工,此外,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让知识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一个参照,这才能融会贯通。

实践型书呆子的主要特征是,理论底蕴非常强,但是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掉链子,或者说做不了实事。比如人家提到“运营”两个字,那么很多人就开始讲“拉新、留存、促活、转化、回流”,讲什么“用户思维、设计思维、运营修养”,滔滔不绝。可是一真正干起运营工作来,却处处碰壁,发现自己那套理论使不上劲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阅人无数。”这句话讲的就是参照物的意义。我们只有极力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不断地投入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参透到某些文字的深意。

核心思想:总结、生命周期、参照物,做好深度阅读,做好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以及迁移应用。


    关注 云思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