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究竟有多不公平?

 

加分制度沦为腐败黑洞,录取制度沦为地方保护主义,教育投入继续强化赢者通吃,高考成了阶层流动的不二渠道,这是谁的悲哀?...



文|凯风

有人说,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高考已经是所有考试制度中相对公平的一种。但我认为,高考所谓的相对公平,也只是指考试本身的公平,它依旧被各种不公平所环绕。

高考究竟在哪些领域不公平?首先加分制度,泛滥的加分制度,让高考充斥着腐败。其次是录取制度,不同省份录取率的高低不一,不是由学生素质决定,而是地方保护的产物。再次是社会流通渠道的不公平,让高考成了贫困考生的唯一进阶渠道。

加分制度:高考腐败的温床

高考加分有多泛滥?以重庆为例,2009年,重庆共有3.37万人获得高考加分,而当年重庆报考人数只有19.6万人,加分人数超过考生总数的1/5,换言之,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获得加分。可想而知,这对于另外4个人是多么不公平。

再看当时的高考加分项。清理高考加分之前,全国各地的高考加分项,林林总总有近百种之多。除了常见的奥赛、体育特长、艺术特长、优秀学生和烈士子女、少数民族加分之外,居然还存在博士子女优先录取(黑龙江)、“教育世家”子女加分(河北)等奇葩加分选项,可见加分已经成为特殊性照顾的隐性腐败。(见下图)



2014年,教育部开始清理加分政策。不过,目前所清理掉的只是体育特长生、奥赛和省级优秀学生等争议项目。而且,虽然全国层面得到一定规范,但地方加分政策仍旧十分混乱。2014年,全国地方性加分政策共有95个,据说到2018年要缩减到38个,但清理进程显然并不理想。

不过,关于高考加分,理应区别对待。

对于省级优秀学生和思想品德事迹突出的学生加分,早就应该取消。不仅是因为这些项目可操作空间过大,而且所谓优秀学生和思想品德突出,与高考本身并无任何实质性联系。

奥赛和体育加分,虽然饱遭诟病,但就选拔人才的多样性而言,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们的问题同样在于腐败,三级运动员遍地都是,地方政府配合弄虚作假,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腐败的合谋不消除,这些加分的正面意义就永远难以体现。

至于少数民族加分,这就涉及高考制度的社会目的。高考制度,到底只是为了选拔人才,还是有社会多元和平等的考虑,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美国针对黑人的教育平权计划,着眼点就在于社会的多元性。在中国,除了多元性,少数民族加分更有稳定边疆和扶持弱势地区的考虑。

问题在于,即便为了实现多元和平等,也未必非要采用直接加分的模式。按照法学家张千帆的看法,我国高考的弱势扶持政策,存在过多包含和过少包含的双重问题。所谓过多包含,就是某些不需要照顾的人也得到了照顾,如西部省份的非少数民族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过少包含,对于某些地区的弱势群体却又缺乏足够的平权措施,如中部地区的一些数代无大学生的贫困家庭。

至于教育世家、博士子女之类的加分,明显是地方政府有意为腐败敞开大门。它既与高考的社会目的毫无关系,也与高考本身的鼓励人才选拔毫无关系,其性质比思想品德加分更为恶劣。

录取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物

结论先放出来:我国高考录取制度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物。



一本录取率,在不同省份之间出现巨大的悬殊,北京天津上海的一本录取率是河南的3倍,是广东的2.5倍,更是四川的4倍有余,这是任何理由都无法得到辩护的。所谓北京上海学生素质更高的说法,只是地方保护主义拙劣的遮羞布。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真认为北京上海学生素质更高,那么为什么不能放在统一考试和统一录取之下一较高下?如果说辩解是北京上海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那就更有问题,为什么其他省市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泥淖里挣扎?北京上海反而可以凭借地方保护享受更有优质的教育?

虽然我也认为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并不可取,因为地方教育水平差异较大,教育需要兼顾弱势扶持的义务。但现在的情况,扶持的却不一定是弱势者,反而最强势的地方保护之下,得到更多的照顾,这显然是极其不公平的。

还有人认为,地方财政对于部属高校有补贴付出,所以各地的部属院校必须对所有地有所倾向。这条理由同样站不住脚,因为部属高校的分布原本就不均衡,七八十万考生之众的河南省只有有所211,纵然当地投入再多财政补贴,都无法挽回劣势。既然高校分布不均衡,那么录取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更不应存在。



更需要明白的是,重点大学并非地方刻意培养的产物,而是上世纪50年代高校撤并的行政产物。换言之,制造这一不平衡格局的,不是高校自发竞争,而是权力分配。

作为一个城市,没有任何权利将部属院校据为己有。如果财政补贴就是以回馈更多招生名额作为交换,那么这些地方未免太过目光短浅。高校能给一个城市提供的,不只是录取名额,而是更多的潜在的高素质人才供给。

高考:期待过度的阶层流动渠道

高考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一考定终身”的路径依赖,更是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阶层流动渠道。

一个农村学生,想要鱼跃龙门,除了高考,其他的路径都十分艰难。经商?在政商关系混沌不明的地方,一个潜规则就能压垮一切;从政?没有基本的学历文凭,政治这个舞台基本与你无缘;就算只是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民,遇到不公对待时,没有一个大学生身份,同样也难得到舆论的关注。

高考承载着阶层流动的期待,这也使得高考在中国变得十分敏感,更使得与高考相关的任何不公平,都会放大为社会阶层流动的不公平。这也是为什么某些省份高考减招,会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震动。

换言之,在高考问题上,就高考而论高考,是不得要领的。高考问题,不只是考试问题,更不只是如何录取的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考题。

高考的公平,虽然未必能带来整体社会的公平;但高考的不公平,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鸡蛋与高墙——
——感谢支持——
近期索引:

有多少热门事件查无后续?

LY案的N种洗地姿势(回复“洗地”可获取)

广州房价涨不过深圳,源于经济地位衰落?

生的卑微,死的随机

每个人都是国家的租客|70年产权

暴力伤医,别做冷漠的围观者

十问“百度门”:谁在忽悠谁?


    关注 鸡蛋与高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