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华为为什么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人才的重视。早在1996年任正非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的时候...





华为为什么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人才的重视。早在1996年任正非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家”的概念,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

在华为创办的早期,任正非特别重视技术人才。实际上,华为早期的成功,就在于“不懂技术”的任正非用对了两位技术天才:

第一位是郑宝用,他为华为开发出了第一台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让华为成功地完成了从代理商向自主研发的制造商的第一次转型。有一次公司高层开会,任正非指着郑宝用说:“郑宝用,一个能顶一万个。”然后指着另外一位公司高层领导说:“你,一万个只能顶一个。”可见当时任正非对郑宝用的器重和依赖。

第二位技术天才是李一男。他主持开发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让华为从电信系统设备的边缘走进了核心。当年任正非对于李一男也是非常喜爱,以至于当面称呼他“干儿子”。

早年的华为对于技术人才的招聘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对国内重点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甚至采取了“掠夺式”的策略。

1998年,华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超过3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占三分之一。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的通信工程与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华为采取了“一网打尽”的招聘策略。

据说当时的教育部长在听到许多关于华为的传闻之后,让下属将华为全部录用的毕业生名单打印出来,结果发现:全国前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机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将近20%去了华为。

2000年的时候笔者在一家电信系统软件公司工作,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去北京邮电大学招人,回来后沮丧地说,北邮的毕业生整班整班地被华为拉走了。

2002年之后的华为开始注重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减少了对理工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2002年只招了600多名应届生。

不过,2001年开始大规模国际化的华为,意识到自己缺少Marketing、BD、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高端专业人才,开始大规模地启动针对性更强的社会招聘。笔者认识的好几位电信行业资深人士都是在这之后加入华为的,也都受到了重用。

据笔者观察,如今的华为越来越成功,如今的任正非也越来越自信,他提出“华为不能僵化,向美国学习,如何领导世界”。

笔者认为,华为领导世界的关键在于人才。为此,华为要炸开封闭的人才金字塔模型的顶尖,开放仰望星空。未来的华为将不再依靠塔尖上那个人(也就是任正非自己)的视野,而是天才成批来,真理引导华为的未来发展。

任正非认为,华为需要尽快建立三个人才梯队。

第一个是黑天鹅梯队。在笔者看来,高科技领域的创新速度实在太快,很容易出现各种黑天鹅事件,例如手机巨头诺基亚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被干掉。而在任正非看来,“黑天鹅”可以出现,但是必须出现在华为的“咖啡杯”中,不能在别人的湖里游泳。笔者获悉,华为要扩大蓝军的编制,不仅集团有研究战略的蓝军,各大业务线和产品线也都要有自己的蓝军,而蓝军的目的就是提供与红军也就是公司主流观点不同的思路,颠覆和打败红军。老冀认为,当华为努力自己颠覆自己的时候,它就不会被别人颠覆。

第二个是预备梯队。这个“预备梯队”,笔者理解主要指的是未来接班的年轻人队伍。任正非提出:未来的华为管理层和骨干层至少要有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如果只是忙于公司业务,没时间读书,几年下来能量就耗尽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二梯队递补上去,他们将带来新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重复前人的做法。如果第二梯队能够做到这一点,未来也将会将星闪耀。

第三个是能工巧匠梯队。任正非表示,华为要提高大专生和中专生的起薪,生产系统要以技术为中心,招收大量的高端技师。另老冀感到震惊的是,这个梯队不仅要招中国人,还要招全世界的能工巧匠。华为还要在全球制造业的两大高地(日本和德国)建立精密制造中心,只要是能工巧匠都招进来,高薪。

笔者暗付,有了这三个人才梯队,华为是不是就能够领导世界了?任正非认为还远远不够,他提出,今年要把华为的科学家队伍人数翻一番。他特别强调,华为可以招一些有歧见的科学家,支持他们做研究。这些科学家愿意加入华为当然欢迎,不愿意加入也没问题,只要他们能够把研究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拿到华为讲讲课就行,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华为员工对未来的敏感性。

“我们唯一的武器是团结,唯一的战术是开放。既团结又开放,怎么能不世界领先呢?”这是何等大的气魄?不过,老冀获悉,任正非的人才战略到此仍然不是终点。

任正非一直推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理念,他认为,华为要领导世界,还必须看得更远。

为此,任正非提出,华为能不能成立一个思想研究院?华为思想研究院不研究具体技术的实现,而是完全务虚,以华为的Fellow(院士)为中心,天马行空地研究未来信息社会的假设,最后沉淀出华为自己的思想和方向。鉴于华为公司的理工男气氛过于严重,老冀建议华为思想研究院可以招收一些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的专家,好好研究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看到熙熙攘攘进京赶考的人群,不禁喜形于色:“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如今,当华为张开臂膀广纳人才的时候,它是不是已经具备了领导世界的能力?

作者:冀勇庆

华为股权激励的囚徒困境

人们在寻找华为成功路径的时候,无疑最终都会落到华为的股权激励上,一致认为华为的股权激励设计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起了根本性作用。

咔嚓接到过不少企业老板的微信咨询,“我想做股权激励,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嘛?”咔嚓问他们:你做股权激励真的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吗?你明白华为股权激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吗?华为的虚拟受限股,什么叫虚拟,什么叫受限,什么叫饱和?华为股权激励现在也面临两难选择,他的困境是什么呢?

回答都是三个字:不知道!

任何一个管理操作方法,在没想明白内在需求和可能的困境时,最后实施的结果要么是很快无效,要么进退两难。

我们先看一段华为前资金风控部负责人卞志汉有关华为股权激励的介绍:

“华为从设立之日起,就实行了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员工持股达60%,而其领头人任正非所持股分仅占1.4%。经过二十多年的连续增发,华为虚拟股的总规模已达到惊人的98.61亿股,在华为公司内部,超过6.55万人持有股票,收益相当丰厚。

2010年,股票购买价格为5.42元,每股分红2.98元,收益率超过50%;2013年,分红为每股1.47元;2014年每股分红1.9元。2004年至今,华为员工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债权转股权),以购买虚拟股票的形式,通过华为工会内部融资超过260亿元。”

这一堆数据说明什么?特别是260亿这个数?要知道,中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在IPO时募集到的资金量不超过10亿人民币,即便是当初跟华为相当的中兴通讯,其在A股上市以来累计募集资金也不过24亿元。

你真的以为华为当初实施股权激励是为了激励员工这么简单吗?即使如此,中国那么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真正起作用的有几个呢?

这次新华社记者采访华为CEO任正非问“华为有没有弱点”,任正非回答:“华为三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

2012年发生了什么事?

国家叫停股权质押融资。这或许才是华为3年前差点垮掉的真正原因,员工不愿意去海外恰恰可能是股权激励的一个负作用。

华为股权激励的股票从何而来?每股的价格是多少?为什么要做质押融资?

当然是来自增发。每股价格基本在5元以上。如果购买20万股就需要100万元,员工前一年的奖金分红加起来可能只有30万,70万的缺口怎么办?

银行提供股票质押贷款给员工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还这些贷款,员工必须去赚更多的奖金和分红,怎么才能赚到?当然是拼命工作。而华为呢,每年进行股票增发能获取大量的发展资金。

有人说员工不买股票怎么办?华为每年分红都在25%以上,2010年甚至达到50%,这么高的收益率傻瓜才不买。

这么美好的童话真的能一直持续下去嘛?能的话,华为还搞什么TUP(见蓝血研究2016年1月17日的文章)?

那华为现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呢?

先算一个数,华为虚拟股数为98.61亿股,加上其他的股份,应该在100亿股以上,分红如果是1.5元/股(华为大部分年度都在这个数以上),就需要150亿。分红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企业创造的利润,华为2016年的利润是369亿。这是不是意味着分红的压力也非常巨大。

华为继续大规模增发的可能性还有吗?迫于分红等各种压力,华为已经在大幅度降低增发的数额了。那能不能降低分红比例继续增发呢?分红没有吸引力谁干啊!

所以才又搞出来一个TUP。但TUP真的那么乐观吗?对华为来说,这只不过是补丁方案,也注定是过渡性的,长久不了。何况这跟一般企业发奖金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华为的增发方案很难继续下去了,TUP又没有多大吸引力,分红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员工呢,拿到股票多的“猪养肥了懒得哼哼”,还有多少动力干活呢;没有股票的或极具野心的员工面对外部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诱惑,能不动念吗?

中国发展这些年随着财富的积累,新生代不再象上两辈人那样苦哈哈地去追逐财富。那么,华为所希望的“胸怀大志,一贫如洗”的人又在哪里?

这就是华为的“囚徒困境”,左右两难!

有出路吗?有。

在哪里?
通信路上,一路相伴!
一个有态度的圈子!
官方微信号:tongxinquan_168,免费订阅中!
投稿:tongxinquan168@163.com,获高额回报!


    关注 通信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