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风楚韵】恩施崖居

 

与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内蒙古的蒙古包一样,湖北恩施土家族...





与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内蒙古的蒙古包一样,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土家族人选择了“逐穴而居”。“逐穴而居”被称为民居文化史上的“化石标本”。

崖居生活是富足舒适,还是艰难困顿?崖居生活是天人合一的世外桃源,还是逐渐放弃的千古绝唱?作家朱千华、孙静文等多名摄影师和图片编辑马宏杰多次前往恩施,探访了恩施的4户崖居人家,还原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山泉水、自给自足的崖居生活。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文化。其中,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仍坚持天人合一、鲜为人知的崖居生活方式。直至今日,崖居仍在为我们现代生活的民居方式多样性,提供着生动的实例。这也是我不远千里前来湖北恩施州探寻土家族崖居的主要缘由。

崖居,亦称穴居,系利用山崖峭壁上的洞穴作为生活居住地。可在崖穴内筑屋,亦可利用洞穴的墙壁建房子。有专家把崖居方式与远古巴人对山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我觉得颇多牵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逐穴而居,完全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选择。

恩施市瓦店子村村景。崖居前,是一片层次丰富、大小错杂的梯田。由于当地村民注重植树绿化,山上树林保护良好,形成了一片水源涵养林,这样,山腰崖居的村民,可以直接饮山泉水,生活废水直接流入下面的梯田。梯田可以种水稻、莲藕及其他蔬菜,形成了崖居与田园构成的立体山村风光。

清江是土家人的母亲河。连接利川与恩施的318国道从牛栏坪村穿过,两地海拔落差接近700米。当地摄影家陈小林告诉我,目前在利川发现有人居住的岩洞,大部分属于丹霞地貌,属石英砂岩、砂岩构成的洞穴,特别是浅而干燥的岩洞,岩口下面有缓坡,可以种庄稼。

土家族民俗学家谭宗派提出,利川的崖居大部分都修建在丹霞地貌坍塌形成的岩洞里,干燥、通风,而且可以为木楼节省屋顶的建筑材料。

作者:朱千华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关注 楚凤清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