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波:你一说“打造品牌”,我就禁不住担心

 

编前语  品牌必定是互动的结果。当消费开始理性,种种“打造”手段可能意味着品牌信息单向发送,靠决策者的个人感...



编前语
品牌必定是互动的结果。当消费开始理性,种种“打造”手段可能意味着品牌信息单向发送,靠决策者的个人感觉修正。这是件高风险的事情,实际上,很少有品牌还有犯错的空间和时间。
品牌共建是时代之选

【三年调整,让人们越发看清了这一点。不同企业相比,品牌强不强,销售两重天;即使厂商之间也是如此,手握品牌的厂家一副老板样子,没品牌的商家就像是打工的。重视品牌,当然就要“打造强势品牌”。】

品牌才是白酒行业的权柄之巅。

“打造”这个词儿,给人的感觉高大威猛。主事者抡起铁锤,一阵猛打,叮叮当当火星四溅中,一个品牌被锤炼成型,热气腾腾横空出世。主事者想把品牌“打造”成啥样,品牌就是啥样子。

但水木知行提醒,打造品牌犯错的几率太高,如果你敲打出来品牌,消费者不接受,耽误时间不说,还可能让消费者离开。市场环境也已改变,消费形态越来越复杂,错越来越犯不起,品牌共建才是时代之选。
品牌真不是你的

【为什么要共建?因为,品牌实际上不是你的!即使在法律上完全拥有,你也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品牌必然同属于你和消费者。】

可口可乐用一次严重失败,作了很好地说明。

30年前,准确地说是1985年4月,可口可乐公司推出口感更好的新产品取代老产品。各方踌躇满志,因为在前期调查中,新品的口感接受度高达90%。

出乎意料的是,新产品摆上终端之后,消费者翻脸了。上市当天,数百个抗议电话便打到了可口可乐公司。随后,可口可乐公司每天要接到5000个电话,抗议改变口感,有人甚至宣称永远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觉得很荒唐,“你们不是说新产品更好喝吗?”但抗议持续了三月,可口可乐扛不住了,终于在7月份宣布恢复老可乐的生产,全体高管在电视上向消费者道歉。

也许老可乐味道真的不如新可乐。但那重要吗?多少人喝着老可乐从小孩变成大人,老可乐的味道有了象征意义,成为消费者心中可口可乐的一部分。改变口感,就破坏了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他们当然要抗议。

可口可乐高管为什么要道歉?因为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是有权力的,他们要求产品和品牌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这不是孤例。当王老吉品牌易主之时,就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转战加多宝。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相近的。

“微信之父”张小龙说,微信的奥秘是“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说这话时,张小龙不像是挥斥方遒的开创者,更像是一个谨慎的服务员,帮助用户实现体验。这个逻辑,这个态度,适合微信,也适合所有品牌。
你替代不了消费者体验

【品牌运营的第一要务是不犯错误。竞争越激烈,犯错就越不能接受。但现实情况是,因为品牌策略对营销具有决定性,白酒对品牌运营异常重视;而重视的结果,往往是总经理或董事长亲自捉刀,按照个人的推断设定品牌策略,去满足臆想中的消费者体验。】

不止态度上的谦卑,品牌共建还必须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

这个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冒险和错误。即使如可口可乐公司,事前做了详尽的调查,仍然可能没搞清楚消费者的真实意图。

另一方面,你“打造”的概念必须要消费者承认才成立,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是算不得数的。一款白酒的形象是什么,酿酒的说了不算,卖酒的说了也不算,喝酒的说了才算。曾有多少白酒给自己贴“国”字号标签,有几个被市场接受了的呢?厂家所说的,所做的,最多算是给消费者一个指导或者建议。

这个观点在郎酒郎哥推广中有所验证。作为一款新品,郎哥在口感上下了苦功夫。结果也很不错,口感刺激性小,喝起来很柔顺,有丝滑感觉,醉得慢醒得快。在研发期,郎哥的口感很受赞誉,但上市后消费者对此感觉并不明显。口感是郎哥最重要的差异点,但直接告知,效果却并不好。如何引导消费者?我们挑选了一个测试者的描述——“喝着不皱眉头的白酒”。有了这个启发,消费者好像突然敏感了。“喝起来还比较舒适”,这口碑的形成,并非传播的功劳,而是启发消费者自己体验的结果。

做品牌是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强者独断的“打造”,用个人推测代替消费者的体验,迟早会犯错误;品牌共建,引入消费者自己的想法和体验,才能减少错误,降低风险。
消费者不止是终点,也是传播渠道

【品牌共建,算不上什么高深理论,本质是一种转变,从洞察消费者,到消费者参与。】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据说这是杜子建先生所发的一篇求续作微博。在3月初,这篇微博引得众网友“诗兴大发”,纷纷转发到朋友圈。据北京某报统计,在五天之内,博主本人这篇微博阅读量已达到300余万,转发量10万+。以笔者推测,这此事儿影响人群竟有千万之众。

不少品牌官拍红了大腿,这可是百万级的广告效果啊,甚至花二三百万元也不一定有这效果。

是杜子建有名吗?

恐怕不是。

杜先生虽是成名人物,但若和茅台、五粮液相比,名气未必更大。茅台五粮液的名人题词题诗不在少数,放几首到网上去,能有这个效果吗?

有名只是基础,“续作”才是关键。

从受众角度来理解更容易一些,首先是,这件事儿本身好玩儿,也有点挑战性,能吸引我加入;其次,这件事儿有点小难度,但参与容易。我可以挑战一下,成功后也乐于在朋友圈小炫耀。这样想的人多了,我们便看到,无数人续上、分享、转发。

当然,还有些潜在条件,也不能忽略。比如说群众基础,续两句五言诗,在中国有广泛群众基础。没这个,“一壶酒”传不起来。

这背后隐藏着品牌共建第三个原因,也是条件——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让品牌和消费者成为网友。一方面,两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零成本”的直接沟通;另一方面,世界在变平,控制传播越来越不可行,消费者既是传播目标,又是传播通路,还能制造内容,三位一体了。只有引入、迎合消费者的行为和体验,才能有效建设品牌价值。

把品牌当作一个人,共建过程,如同两个人聊天。品牌总是开口说第一句话的人,引得消费者说一句,或者有动作;然后品牌回一句,消费者再一句。这样一句一句聊下去。最后,有些东西,在产品上留下来,是产品的物质体验;有些东西,在消费者那儿留存下来,是品牌的精神感受。它们积淀成品牌体验,成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做品牌共建,需要不停地与消费者互动,发现,提炼,陪伴着消费者一直走下去。只有一种情况最让人担心,那就是,你的品牌一直在自言自语。

在未来,不会聊天的品牌,不是好品牌。

摘自网络。


    关注 缘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