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珍品难觅

 

博古堂收藏与藏友交换所谓欲与取之必先予之艺术品领域内的技术咨询,瓷器玉器青铜器字画紫砂壶钱币杂项...



                                                 

琵琶语                         赵聪 - 琵琶新语                        



博古堂收藏 与藏友交换 所谓欲与取之 必先予之 艺术品领域内的技术咨询,瓷器 玉器 青铜器 字画 紫砂壶 钱币 杂项

  线   免费鉴定 182  6976  3612     信)免费鉴定

更多内容请关注博古堂收藏微信公众号( t 182 6976 3612

近日,一件故宫珍藏的宋代哥窑瓷器在进行检测时遭受损坏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不仅是因为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更因为宋代的哥窑瓷器存世极罕,其美丽“金丝铁线”让多少藏家倾倒。
哥窑原本存世少

哥窑、汝窑、官窑、钧窑和定窑是中国历史上宋代五大名窑,哥窑更是以其独特的“金丝铁线”而珍罕。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窑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传世哥窑制作极为规整,整体效果类似官窑,有经验藏家能够鉴别。哥窑原本存世就少,仿品也明显少于其他窑口。

时至今日,宋代哥窑的窑址仍然没有被发现,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哥窑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使得人们对于哥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当时的标本为是1942年由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此次进行的则是无损分析测试,即不用破坏瓷器本身的结构而进行实验,可惜受检瓷器还是遭到损坏。

出现拍品多有争议

此次受损是一件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为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发掘的明代洪武年间汪兴祖墓的出土文物,定为一级乙等。而故宫官网上展现的则是一件清宫旧藏,其级别是“一级甲”(如图)。造型呈六瓣葵花式,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乾隆皇帝曾在《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说的应该就是这件瓷器。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总数不过百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物。据专业人士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窑器有50余件,其中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计有:盘口弦纹瓶(原系私人收藏,1940年征自扬州)、锥把瓶、贯耳瓶(分椭圆、六方和扁方三种)、投壶式小瓶、戟耳炉、鼎、盘、碗、洗等。最具代表的器物有哥窑青釉弦纹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受到追捧。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元,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价格还要高。200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曾出现过一件宋哥窑六瓣葵花式盘,来自美国著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旧藏,最终被专门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以146.35万美元高价购得。这两年内地拍场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存在争议,成交价维持在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关注 博古堂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