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纹印记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十四行诗两首...

杜甫


                                              冯至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曾参加文学团体浅草社、沉钟社。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杜甫
                                              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

而这个流亡者正是他安稳的家。

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黄灿然,1963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8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诗人、翻译家,现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出版的诗集有《世界的隐喻》(1998)等。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语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特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歌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他笔下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十一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人思想为主要内容,被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

十六世纪初,十四行诗体传到英国,风行一时,到十六世纪末,十四行诗已成了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产生了锡德尼、斯宾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诗人。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一生写下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有十个抑扬格音节。

十四行诗在西方流传很广。除意(彼特拉克为代表)、英(莎士比亚为代表)之外,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德国、波兰、俄国等也有人写作。

我国新诗诗人所模仿的主要是彼体、莎体两种。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冯至等都写过十四行诗并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一般认为冯至成就最大,其主要作品为《十四行集》,前文《杜甫》即出自《十四行集》。


    关注 木纹印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