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缩进一个乡村,把一个乡村推向中国 徐传国 图/文

 

|焦|波|先|生|经|典|之|作|观|后|感|把中国缩进一个乡村,把一个乡村推向中国——记录片《乡村里的...

|焦|波|先|生|经|典|之|作|观|后|感|


 
把中国缩进一个乡村
把一个乡村推向中国
——记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
徐传国
今天,是马年的立春。

《乡村里的中国》是选在龙年的立春开机的。龙年去了,蛇年过了,马年的立春到了,一直想写写焦波先生和他的《乡村里的中国》,却一直未动笔,现在想来,写这篇文字,我也是在等待着一个立春。



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从立春到大寒,焦波先生要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寻找到中国的缩影,这很像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内容丰富的考场作文。这个过程和结果充满了无比的艰

险,“艰”所带来的辛苦,对能耐劳且吃苦的焦波来说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众人期盼他拿到“高分”甚至是“满分”的“险”,给功成名就的他所带来的压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杜深忠,片子的主人公,追着他的羊,在每只羊的头上点了朱砂,然后走到一面山墙根下,用剩下的朱砂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春”字,回头还嘀咕了句话……这是摄制组在勺峪村遇到的第一个镜头。焦波问老杜:“刚才你说了句啥话?”老杜又说了一遍:“龙年发羊财。”



开机的那天我在现场,此时,焦波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的担忧,或许他在用满脸的自信,提示别人:人要有了自信,一切困难都会为你让路;人要有了自信,一切成功都会给你开门。



北方的立春之日,其实还感觉不到任何春天的意思,但是,我知道,焦波心里的春天却早已鲜花盛开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时至蛇年的9月7日,正是阴历白露的那天,焦波先生从北京带着已获得龙标的九十几分钟的《乡村里的中国》回到家乡,我和几个朋友分享了期盼已久的作品。整部作品从头到尾每分每秒都在震撼着我,让我不时地泪流满面……



观后的深夜,久久不能入睡的我给焦波先生发去短信:“从中国的乡村到乡村的中国,完成了诸多人期盼的一部大片,把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浓缩进了一个乡村,又用同一时代的一个乡村表现了一个国家。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人物鲜活,事件典型。矛盾冲突,道出了反思和思考,欢快喜悦,说出了梦想和希望。一只琵琶一个梦想,一棵果树一份幸福,一句牢骚一种爱护,一场晚会一心希望……不管怎样的年景、家境,一个乡村的人和一个国家的人一样都想活着,都想活得更好……”



焦波用他那张接地气的脸和那口接地气的话,还有他的诚心和好意打开了勺峪的村门,成了勺峪村第168户人家。一年的时间,又用他的诚实和善意为观众揭开了一个国家的面纱。一个个镜头无不让人感叹中国的乡村原是那样的,乡村的中国本是这样的。《乡村里的中国》,既有发展带来的冲突,也有民风留住的和谐;既有经济造成的急噪,又有时代赋予的责任;既有弊端附加的残酷,也有人们心存的情感;既有原始的记录,也有作者的态度……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用本源的事件表达了作者的真实和真诚。



记录片讲究的是真实,但是,在诸多真实里也含有作者的选择和表达,于是,好多拍摄者在对事件的选取中,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对阴暗的过度批判;或者对亮点的夸大颂扬。这是一段时期以来作者和观众同在的一个误区,不得不说这是中国记录片的悲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百姓分享了改革的成果,尝到了新时期的甜头,接纳和改善着存在的问题,学会了用积极的正能量改变着负现象。



因此,人们早已不再盲目接受那种无限揭露或者无数称赞、不负责任的发泄或另有目的的歌功的记录了。焦波却抛开了这些恶习,直指记录片的本质,避开了人为的极端,开出了一条记录片“真实和真诚”的新路径。他用“真实”满足了记录片的要求,用“真诚”达到了期盼一个乡村更好、一个国家更好的的心愿。



《乡村里的中国》用它的“面对现实、心存希望”定会使每一位观众眼前一亮,进而对当下有着不小的反思。其实,《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有着强大的现实作用,可以想象,在很远的将来的某一个时段,不管谁打开这份档案,都会为“那时的中国原本是这样的”而感叹不止,进而,他们会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客观的比较和梳理。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能存入社会影像档案的诗史性作品。



等到我再次去勺峪探班的时候,见到了片子里的另一主人公,村委主任张自恩。中午他自己掏钱买羊肉招待了我们,吃着羊肉,他说就说到“当个村干部是受罪啊,到头来啥也得不到,也就生了一肚子闲气,喝了一肚子白酒。”这无不是诸多乡村干部真实的表述,巧的是片子里他也说过这样的话。拍摄就是这样,当被拍摄者接纳了你,一定会对你敞开心扉,在镜头面前毫不做作。



有人评论说“片子里的村民镜头感真好”,其实,在村民的意识中,他们和焦波之间已经没有了拍和被摄的关系,是心与心的交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些画面才会真实得让好多人不相信了,那些话语才会让有些人有了台词的感觉。焦波通过这个片子,给“镜头感”有了新的解释:镜头感其实就是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



正是这样的典型性,加上真实性,才成就了这部片子。不管你生在城里还是长在乡下,活在郊区还是住在农村,不管你身有百万家产还是靠工薪度日,不管你有固定工作还是劳务打工活着,你会置身于《乡村里的中国》,在主人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看过片子,片子里那只言片语的不满不会引起你对社会的谩骂,那一场轻歌曼舞的欢快晚会也不会使得的对生活的满足,《乡村里的中国》所带给你的是反思自己、审视社会,充满梦想。



我们习惯用“对或错”、“好或坏”、“高或低”、“黑或白”等来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其实,这样的极端判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够准确的。这是我看过这部片子的另一个收获。写到这里,我在想,那些一味地揭露阴暗面而换取观众同情和无限歌唱亮点来博取领导同意的记录片的作者看过《乡村里的中国》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虽无法得到真实的答案,但很希望是“汗颜”。如若很多拍摄者在《乡村里的中国》面前的确感到了“汗颜”,那么,中国记录片的真实和真诚性就不会再有人质疑了。因此,《乡村里的中国》该是一部中国当代记录片的教科书。



就这部片子,我和焦波先生来来回回发过不少于30多个短信。有一个短信,我这样说道:“很敬佩您,不管拍什么,不是走近而是走进,用勤奋去领取为勤奋人准备好的精彩,用执着去领悟为执着人储藏好的震撼。”



其实,写着这篇文字,我发现在勤奋和执着的背后,蕴藏着的该是焦波对社会大背景的感知力和对百姓生活的感受度,那是靠阅历和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单看他面对“辛苦”和“冒险”的态度和行动是不够理解一个全面的焦波的。我不知道一个摄影家的条件是什么,我知道一个真正的摄影家除了会拍、想拍之外,一定还有别的一些超乎常人理由。



蛇年的11月9日,焦波先生去了镇江,参加镇江国际记录片盛典。盛典晚上开始,不负众望,评委会把国际记录片盛典金奖给了《乡村里的中国》。焦波走上领奖台,手握奖杯,仰望上空,平静地说道:“早上,在宾馆的房间里,我跪在地上朝着家乡给爹娘磕了36个头。因为,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七,是俺娘百年诞辰,这是我给俺娘的生日的最好礼物。”此时,全场起立,长时间地掌声中,焦波泪流满面……



当晚,焦波给我发来短信说:“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我拍出了《乡村里的中国》,虽然不是为了获奖,但获奖那一刻我最激动,我把奖说给了娘,我想娘会听到的,也会收到的。”



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让我想到了中华民族的二十四孝。一直走在摄影路上的焦博把一部《乡村里的中国》献给了他的祖国,又把用奖杯告慰着母亲的在天之灵。我突然明白了,除了会拍、想拍之外,一个真正的摄影家所要具备的该是“孝”。从对父母的孝,进而到对祖国的孝。惟有有了“孝”,才会把父母念在梦里;惟有有了“孝”,才会把祖国存在心里;惟有有了“孝”,才会把国家放在乡村里。



立春,是干支历的寅月的开始。“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生之际在勤。”把中国缩进一个乡村,又把一个乡村搬到中国的焦波,又一个新春,会不会用他的镜头,把世界放到中国,再把中国带到世界呢?

(始写于农历甲午年立春,止于二月初二龙抬头)




友情提示:

1.《徐道》欢迎朋友们悦读,并转给您的朋友传阅。请长按二维码进入公众号,《徐道》将不断有新文章和图片和大家共享。

2. 《徐道》所载文章和图片均为个人原创,如若媒体转播,请告之《徐道》,转播时要注明出处和作者。

3.《徐道》除了分享自己的原创文章和图片外,欢迎朋友将自己的文章或照片传给《徐道》的邮箱374391152@qq.com。《徐道》将尽力编辑,让更多的朋友共享您的原创作品。

谢谢


    关注 徐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