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这个自贸区会“呼吸”~

 

前海自贸新城依水而建,建设比肩国际一流的魅力水城和低碳绿色标杆城市,一直以来是前海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前海自贸新城依水而建,建设比肩国际一流的魅力水城和低碳绿色标杆城市,一直以来是前海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然而处于大开发中的前海,如何让城建与生态“兼而得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提到绿色生产,不得不提到另一个相生的概念“海绵城市”。当“逢雨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通病,海绵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城市更加绿色、低碳,与自然和谐共生。2015年10月,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而这种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是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二是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目前在前海,“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在地下联络道及地面支路、水廊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以实践。

在城市的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让城市中的绿地充分“沉下去”。前海地下联络道及地面支路工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 城市道路最大化采用透水铺装

前海的标志性景观“前海水廊道”工程,在主渠建设中,就充分利用绿地增加雨水的下渗以及实现对雨水的初步过滤。同时,尽可能降低河道主河槽驳岸顶高程,消除河道与城市的阻碍,还水于人。

河底也将采用透水结构,增加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通道,提高河道生态修复功能。使水质达到截污限排、雨水排放生态改造、生态补水的目的。

在水廊道沿岸,海绵城市的目标和策略也融入了廊道设计。
未来市民将沿着慢行步道,观赏到河道两岸的生态沟、红树林带以及中空鱼槽生态砌块等极富美学价值的滨水景观公共空间,市民能在其中徜徉、休闲、娱乐,而这些生态景观也将利用植物、地势、园路等产生对雨水的吸纳、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使场地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
让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都做到环保节能

除了滨水景观的集中建设之外,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在前海产业用房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整个设计之中。

以前海自贸大厦项目为例,在项目完工后,预计取得的绿色建筑成果将包括:

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外遮阳系统,建筑节能率可达到52.4%;

年采暖空调能耗相较于参照建筑年采暖空调能耗节约18%;

采用市政中水系统,用于卫生间冲厕、车库地面冲洗、洗车用水、室外水景和绿化使用,整体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达61%,有效缓解市政供水压力…

为了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海控股还准备在前海11单元停车场建设光伏车棚,与此同时实现临办车棚实施光伏改造。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不仅将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前海起到示范作用,还具有一定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电费支出10万元以上。
前海2号冷站已具备集中供冷条件

前海自贸新城60%以上为公共建筑,冷负荷密度高,实施区域集中供冷将给新城带来极大的节能减排效益。

前海合作区区域集中供冷项目规划建设10个冷站,其中桂湾片区4个、前湾片区2个、妈湾片区4个,总建设规模约为40万RT,总投资约为40亿元。

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1.3亿度电,相当于减少使用约1.6万吨标准煤、减少约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时,每年还可减少300万吨冷却塔的补水量。

目前,前海合作区2号冷站供冷项目已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一期)工程首期供冷系统成功开机并完成调试,如期具备了供冷条件。
▲ 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前海创新商务中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立体模块化办公类建筑。

采用区域供冷系统后,楼宇物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人员都将从安装、管理、维修空调设备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大为减少日常管理费用和维修费用。

编辑:王淼      美编:敏仪


    关注 生态南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