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为什么不敢拼争?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



李晨,西安人,军事学博士,上海大学老师。著有《人情练达的学问》。

致力于情感、处世、心理的研究与训练,让学生成为情感与处世高手!成就事业、快乐生活!

微信公众号:上大李晨(sdlc2011)。

关注后回复“目录”可看到所有文章目录与代码。回复文章前面的3位数字代码可看到全文。

偶遇小姐妹
昨天在地铁里遇到一对小姐妹,照片右边是妈妈。妈妈先从背包里拿出2个蛋糕,给每人发一个,然后自己也拿出一个在吃。



引起我注意的是,妈妈此后每一次打开背包,不管拿什么,只要是打开背包这个动作,姐妹俩都会“若无其事”、“不露声色”的“立即”“竖起耳朵”,用眼角的余光打量妈妈拿出来的是什么。

简直是根本不需要判断的本能反应了。因为小妹妹比较调皮,拧来扭去,东看西看的,可是对妈妈的每一次打开包的动作都能“立即”做出反应。
多子女家庭利于拼争
这就是多子女家庭的好处。子女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会“抢夺”食物、衣服、玩具、床铺,以及父母的关心;会比着出风头、吸引外部关注等会刺激性格的发育;会实战出各种计谋、手段、心性,对挫折、负面评价耐受力强等等。这种竞争关系,对心理、思维、行为、情感的开发与培育,非常有价值。而且由于多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掌控”就会相对弱一些。也利于子女的独立与心性的发育。

又想起一个例子。有一次带小孩去眼科医院查视力,遇到一个外国妈妈带着2个小男孩,哥哥7、8岁左右,弟弟5、6岁左右。弟弟好动,不停的追着哥哥拳打脚踢。哥哥不怎么搭理,数次作严厉状喝止,但是根本没有效果。于是哥哥终于忍无可忍了,看一眼他妈妈的方向(他妈妈在排队交费),然后瞅准空档向弟弟后腰狠捣一拳。打得真狠!弟弟当时就动不了了,僵在那里,过了一会儿才缓过来,佝偻着身子哭着去告状,妈妈正忙着交费,根本不理采,还训斥了几句。弟弟无奈,用手擦擦眼泪,又去找哥哥打去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具备"拼争"的精神与技能非常有利。

而独生子女就没有这样的外部环境,因此会普遍反应慢、拼抢意识不强甚至对拼抢胆怯,动手能力差,与人协作差,等等。还有一些误区。比如有的父母说要与孩子交朋友,这可能是对独生子女教育最大的误导。还有的说要快乐教育,这也是误导,本来就少磨练,再“快乐”下去不就麻烦了?如果非要快乐,那就要让孩子具备上面例子中的哥哥“战而胜之”的快乐,或者弟弟“屡败屡战”的快乐。因此最重要的是营造竞争性的环境。比如下面这句话是一定要在独生子女家庭经常听到的:

爸!给我留一点儿!
怎么建立拼争意识与手段
我也是独生子女,原来也存在这些问题。自我、胆小、脆弱。

但是上了军校以后,“被迫”与其他19人建立了竞争关系(第一年是20个人住在一个宿舍里),频繁的进行着多达20人的大拼争,很快就恢复与具备了这种本能。用我妈的话说,上了个军校,我像是变了一个人。其后20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说明这种本能太重要了。

因此当了老师以后,看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这种拼争精神与手段,就感到着急,就极力的在倡导与训练这种本能与手段。因为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只有我这样的独生子女老师能够有切身体会,因为经历过,而多子女家庭出来的老师,就不那么敏感,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比如如果他们看到这对小姐妹,可能就会觉得可爱、好玩,而不会想到“拼争”这个点上去。

但是现实很骨感,这几年的情况是,在上课之初,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抵触、反感、排斥”这种训练。上完了课,仍然会有15%左右的学生“抵触、反感、排斥”。这是个比较麻烦的事。

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拼争的精神与手段,对一个人的“性情”非常重要。一个不敢、不会、不想拼争的人,必然是一个缺乏“激情”的人,就只能有着平淡的情感状态与经历。或者说,比较难找对象。

具体如何恢复与训练拼争的精神与手段,我把自己的转变经历与悟识都写在书里了,供独生子女同学们与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参考。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