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不敢和我说话?

 

是啊!她为什么不敢和我说话!?...



这篇文章重点是分析“自我”的机制,坏处,以及如何摆脱。

前几天收到一位女生这样的信息。



解读一下:

1、自从研究重心转移到解决剩女问题,我的微信名字从“上大李晨”改为“制剩工匠”有一段时间了,这位女生才发现,说明对外部事物是不怎么关注的,这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位女生显然是关注我的,不仅不能来旁听课会特意给我说,而且之前还上过我的课,加了我的微信,还咨询过问题,有过多次交流。

2、我关注的重点不是她不能继续去听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而是她已经去听了5次课了,但是从来没有和我打过招呼。按说,都是“熟人”了,怎么也知道下了课或者上课前和我说几句,聊一聊,上课有什么体会,有什么问题,这样总比在微信上交流方便吧。可是没有!所以就问,为什么不和我打招呼?!原来是“我想来着,也想和你吃顿午饭什么的。但是一直犹豫犹豫,没敢说话。”这就是“自我”的重要特征了,想干什么,但是,不敢干。所以就拿话点她:“犹豫的就好兴奋?!”从反应看,真是这样。

3、这种”自我“的机制,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的压制,缺乏从外部通过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异性的交往,来获得快乐的能力与体验,因此只能通过把自己封闭起来,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封闭的空间,通过自己折腾自己,来获得心理兴奋,以替代本应该从外部获得的快乐。“想干什么,但是,不敢干。”就是自己折腾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己吓自己!这样什么都不用做,但是却可以通过“利用”我,来获得强烈的心理兴奋。

4、这种“自我”坏处,是除了自己给自己制造出强烈的心理兴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益,反而会让自己进一步封闭起来,更加依赖这种“自我”制造的心理兴奋,而越来越“与世隔绝”,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尤其是情感,带来很多的障碍。从一生的角度看,人生体验会很差,人生的质量也会很差。或者说,这样下去,成为剩女的概率会非常大!

这种心理兴奋不是快乐,而人是需要快乐的!

5、摆脱这种“自我”的方法,当然是要走出封闭的空间,多与人交往。用现实的交往得到的快乐来逐步替代“自己吓自己”产生的心理兴奋,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不断从外部获得快乐的机制,一步步摆脱“自我”。这位同学上过我的课,了解这些理论,也明白这种“自我”的危害,所以想要摆脱。另外还挺有悟性,过了几分钟,就提出“老师你今天中午有时间吗,一起吃饭?”

6、看到这句话,当然要鼓励,但是还不能“热情”鼓励,因为一热情,她马上就会想多,等于又提供了一个“自己吓自己”机会,就不去吃饭了。这样就难以起到帮助学生的效果了。于是在“哈,我下了课去吃饭”之后加了一句“你时间合适就行。”等于一句话有两个点,可以分散她的心理兴奋,更利于去吃饭。哈,当个老师真是不容易!

7、虽然用了这样的“算计”,但是能不能去吃饭,还拿不准。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上午。上情感课时还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预测是有可能找个理由不来的。11:40一下课,和一帮听课的学生去吃饭,一下楼就看到这位同学跑过来。哈,圆满了!

一起吃饭的人多,不能都坐在一起,另外也要考虑这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一接触就强度太大,所以先在这位同学的桌子坐了一会儿,又跑到其他同学的桌子了。唉,再感叹一下,当个老师真不容易呀!

8、到了晚上,想了解一下吃饭的效果,就给这位同学发了微信。



好悬!差一点儿这位同学就又“忐忑”回去了。但是只要走出这一步,感受到了“很久都没这样过了”的“特别感动”,感受到了现实快乐与虚幻的心理兴奋之间的差别,就很难再回头了。老话说“有肉不吃豆腐”,就是这个道理。

9、不仅如此,这位同学还学会“抢答”了!这是后面的反馈。



敢和人斗了!并且感受到了斗的快乐!这样就基本走出来了。

祝福这位同学!也祝福有类似情况的同学尽快走出“自我”,感受到现实的来自于外部的快乐!

遇到我,才知道命运原来是这样安排的。

制剩情感工作坊



人情练达的学问

校内同学购书,请联系虞同学。在出版社团购,30元一本。

QQ:763691071


    关注 上大李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