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红楼梦”

 

为什么很多人痛苦,其实早就写在这个书里面了。可是我们还是在重复。为什么好像我们一直只有在轮回,我们没有超生。我们永远用着别人的那把尺来量我们自己,我们永远都像实现我们羡慕的那些人可以做到的那些事。...

一块通灵宝玉见证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在那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衍生出的不只是儿女情长,更是一段不可挽回的家族兴衰史。
在万千儿女中,黛玉与宝钗无疑又是最出众的两人,却因宝玉而纠结在了一起,于是宝玉与黛玉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成了这个极大的封建家族中闪亮的光点,给予了我们读者一缕希望,然而到最后的结局不禁令人感叹。
或许是他们骨子里就有着叛逆,当两人遇见,这种叛逆就成了他们守护爱情的武器。

林奕华就曾以《红楼梦》为背景,导演了一场《红楼梦》

为什么很多人痛苦,其实早就写在这个书里面了。可是我们还是在重复。为什么好像我们一直只有在轮回,我们没有超生。我们永远用着别人的那把尺来量我们自己,我们永远都像实现我们羡慕的那些人可以做到的那些事。——林奕华
林奕华

在一家叫红楼梦的高级欢场里,男公关的十二金钗们各有来处,各自辛酸。恩害中的名媛们一掷千金,就为买男公关们说书红楼梦……
酒色财气对比琴棋诗画,高贵优雅对照三教九流,故事从被述说,被扮演渐转化成假中有真,角色也从主客身份轮番颠倒中变作虚中有实。
“贾太太”在名叫“我们的大观园”的欢场中,从十二个俊俏男公关的角色扮演里,追踪前世今生,也是现代华人在《红楼梦》中找寻我是谁。
在林奕华导演看来,红楼梦中,贾宝玉代表理想,王熙凤代表现实,而《红楼梦》要讲述的是罪与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


林奕华,1959年生人,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舞台剧导演。

1991 年创立“ 非常林奕华”剧团,编导超过40 部剧场作品。1994 年凭《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作品《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贾宝玉》等均取得巨大成功。
林奕华亦致力于文化及教育工作,自1997年至今分别为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担任讲师。亦经常替香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的报章杂志撰写文章,出版著作包括《等待香港》系列(“女人篇”、“青春篇”、“娱乐篇”、“文化篇”)及《娱乐大家》 系列(“电影篇”、“电视篇”、“娱乐篇”、“文化篇”)
1995 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创作,编导了超过40出作品,并与不同媒体、不同城市的艺术家及团体合作,包括雷颂德、 吴彦祖、陈绮贞、丁乃筝、刘若英、张叔平、胡恩威、陈立华、詹瑞文、梁咏琪、黄耀明、张艾嘉、郑元畅、许茹芸、何韵诗、林依晨、王耀庆、孟京辉、伍宇烈、 蓝奕邦、中国国家话剧院等。
林奕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自己曾在创作《红楼梦》剧本之初,和演员一起搜集了诸如《不要抛弃我》、《恨你入骨》、《负心的人》等,大量七十年代的怀旧国语情歌。希望可以从歌曲中提炼情感,融入到《红楼梦》的创作中。“小时候没有生命的经历,歌曲里听到‘恨啊’,不会觉得那就是恨,它只是一首歌而已。可是今天再听的时候,会从不同的歌跟相似的词当中,听到很多男女之间的那种不满足跟预期的落空,而《红楼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次这本书对我很大的影响,就是我可以从以前的老歌中发现,现在做“我”这个角色,会有一种不甘愿、不开心,诸如此类的一些负面情绪。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和《红楼梦》也就不会远了。


    关注 鬼马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