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的奇幻漂流|赋予羊皮筏子新的时代价值

 

编者按:这是一篇第十届抢渡赛上新华网的一篇新闻稿,今天搬出来以便助大家思考,交通虽然很发达了,羊皮筏子也在生...



编者按:这是一篇第十届抢渡赛上新华网的一篇新闻稿,今天搬出来以便助大家思考,交通虽然很发达了,羊皮筏子也在生活中渐渐淡出。但依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能被传承,能被捡起。走远了,更不能忘本和忘记过去。



新华网西宁6月14日电(记者 潘彬彬)   随着第十届“青海绒业三江源杯”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的举行,青海循化,这个骆驼泉和积石山的故乡再次成为人们追逐的焦点,同时在赛场循化撒拉族群众在黄河上上演的传统羊皮筏子、木洼、泅渡等表演,再一次让世人感受到了这种传统水上交通工具的魅力。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居住在黄河沿岸人家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作为一项承载着撒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的工具,很多人都希望后人能传承制作、使用羊皮筏子的这项技能。



“在很早以前,没有大桥、没有轮船,它(羊皮筏子)就是我们最传统、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今年47岁的马舍乙布循化县红旗乡红星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庄家汉,在本届抢渡赛上他和他的队员一起为前来参加比赛的国内外游泳爱好者展现了羊皮筏子这一古老水上交通工具的魅力。

随着羊皮筏子、木洼等交通工具的下水,马舍乙布和他的队员们在湍急的河水中,跟随汹涌的波浪起伏跌宕,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似乎要被波浪吞没,他们的机智、勇敢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但是记者了解到,就在前几年,这些见证黄河沿岸群众聪明才智和不畏艰险敢于与自然挑战的交通工具却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交通发达了,桥架起来了,慢慢的这些技能日常都不用了,所以说,(羊皮筏子)基本上是濒临失传。”马舍乙布告诉记者,当时羊皮筏子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少再有人学做羊皮筏了。可是抢渡赛的举办,羊皮筏子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成为展示循化各族群众不畏艰险,敢于与自然挑战精神的载体,且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化的运作下,这些古老的渡河工具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一个渠道,参与这项活动的群众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而很多外地游客观看撒拉群众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渡河后感触很深,对大美青海的体会 也更加深刻。

羊皮筏子的奇幻漂流新华网西宁6月15日电(记者李琳海)“黄河上度过了半辈子,浪尖上耍了个筏子,撒拉族是时代的人尖子,走到哪里都是汉子。”用高亢的声音漫着花儿,66岁的撒拉族老人韩毛草坐在羊皮筏子上,漂向了黄河对岸。

正在举行的第10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上,滔滔黄河水上表演羊皮筏子的撒拉族汉子格外引人注目。从先民们的水上交通工具到体育竞技项目,羊皮筏子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黄河沿岸的羊皮筏子撒拉语叫“苏突路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它以其特殊的价值和魅力存留在撒拉族的历史文化中。

韩毛草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16岁开始坐羊皮筏子,50年过去,依然对羊皮筏子有着难舍的情缘。

韩毛草说,在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的皮囊多用山羊皮制作,将羊毛刮净后,必须将其充分暴晒,为了防止其破裂,便于保存,必须在其内部灌入盐和食用油,每一个皮囊大概用9张羊皮做成。

“但现在只有我们老一辈会做羊皮筏子了,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对于羊皮筏子的未来,韩毛草有些忧虑。

30岁的回族汉子张旭来自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祖辈都在经营羊皮筏子。张旭说,他的父亲张德宝做了40多年的羊皮筏子。现在,年轻人会做羊皮筏子的人越来越少,如今,他们也是利用它在黄河岸边搞起了旅游项目。

“随着时代变迁,估计羊皮筏子也将从黄河上搬到博物馆中,”张旭说。

“这些早年撒拉族先民横渡黄河、征服自然的交通工具是撒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们能掌握羊皮筏子的漂流与制作技艺,”韩毛草说。

注:转自新华网


    关注 撒拉尔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