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批判与整理

 

极端到极端,疯狂到疯狂...



新文化运动,为的是对旧有文化的批判。然而火焰一样迅速蔓延的响应浪潮令批判发展得过于迅猛,社会的步伐抛下一切大步前进,批判开始走向极端。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一股清泉,同时这股泉水也冲刷去了旧有的宝贵痕迹。


……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 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词

在当时国家危亡的背景下,这样的果敢正是被需要的时候。

带着一腔“陈腐朽败不容留置”的决心和“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的热血,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待旧有文化的态度:“利刃断铁,快刀理麻”。私以为,正是这种决断大于理性的模式造成了日后的盲目批判和鼓吹新事物的潮流。

中国的现代转型,并非本身条件已 经成熟后的水到渠成或瓜熟蒂落,但也不是因外力 的冲击就简单地被裹胁而去的顺势而行,而应该是基于 自己的状况与特质,为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作出 的反应,其类型属于“冲击/回应”模式中的“受力—张力”型。同样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动 之际,所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形态,也并非中国本 土自行萌生而发展成熟的,相反普遍采取了鲁迅 所说的“拿来主义”,只要认为有用有利,就急切加以引进。这必然导致当时思想界的歧见纷出,甚 至混乱。这一点在我们前两期的推送“思潮”和“论战”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一一赘述。

《青年杂志》发刊词里,这一点同样斑斑可寻。提出“利刃断铁,快刀理麻”的陈独秀前后罗列了尼采的道德观、柏格森 的创造进化论、约翰·弥尔(J.S. Mill,今通译密 尔)的“实利主义”(今通译功利主义),孔特 (Comte,今通译孔德)的“实验哲学”(今通译 实证主义)等,不加分析地杂然并陈。尽管他主观 愿望是做入门的引导,实际效果却让人不知所从。 饥不择食的结果往往是消化不良,思想学术的情况也是如此。

与此相关的是对文化发展变化的特质的认识。 事物的发展,大体上有渐进的演化和突然的激变两 种方式,文化根本不属于靠突然激变能改变的范 畴,企图通过革命手段,通过某个大运动,就建成 一个新文化,无非是急功近利的狂躁表现。像陈独 秀《文学革命论》提出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推倒 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作为鼓动的口号固然痛 快淋漓,实际根本做不到。贵族文学、古典文学、 山林文学等,早已成为历史文化的遗产而留传下 来,并完全能够充任建设新文学的借鉴,当时的白 话作家没少从中汲取文字与艺术的素养,岂是简单 的“推倒”就能抹煞的?

另外相关的一点是对文化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在“思潮”的推送中,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观点,经济的结构是社会的基础,在这基础上而竖立了政治,学术,生活等等上层的建筑。这些上层建筑的变迁都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转移。所以现代中国思想的蜕变,完全是基于现代中国社会这个大转变——向工业资本主义推移的一大转变的。但是如果将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来分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丹尼尔·贝尔20世纪70年代就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根据对美国社会状况的分析,鉴于美国的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是自由主义的,文化则是保守主义的,提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分离的观点。也就是说,文化不再是通常认为的经济、政治的被动附属物,相反它和经济行为、政治运作 一样,从各自的领域,以各自的方式作用于社会, 并影响到别的领域。这一见解,从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角度看,是相当正确的。只要不把它绝对化,对把握文化的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只有懂得了这点,才会明白,为什么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带来同等速率的文化进步,反倒出现了道德滑坡与低俗文化的泛滥。相比于那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决定文化的单向决定论,这一观点更加符合事实,前者不仅妨碍了文化研究领域面向对象本身的独立思考,也影响到了实际生活中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的发展更需要面对现实的理性的分析。

           暨大哲协:jnuzxxh
     编辑 | Evelyn&李子


    关注 暨大哲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