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长者与逃不掉的热爱

 

鲍勃·迪伦在自传中说,他最终洞悉奥妙的一刻,就是把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看成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时刻。把任何人都还原为人,把握永远在相对性中的温暖,是最后的众妙之门。...



快,关注JNU赤子心,一起涨姿势~



长者与逃不掉的热爱



XINGPaul

by豆瓣·学习一个小组





兰·昆德拉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有次他看到一张希特勒的童年照,照片中的小男孩纯真、无邪,旧日时光的温暖色泽,让希特勒也褪去了魔头的身份。昆德拉在那一刻居然可以跟希特勒都达成某种和解,把希特勒看成一个人,这让他震惊不已,不知该如何对待这种感受。

在这里,我当然不是拿希特勒来类比长者。而是想说,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即使对最极端的人和事,也能穿越其制度身份,窥见某种生活的本真。这种本真可能转瞬即逝,更掩盖不了历史之恶。但在荒谬的人生旅程中,这种本真又总能成为隐秘的生活基石,微小而弥足珍贵。

这种本真,也恰恰是膜蛤文化的精神根基。它让我们在被大时代和大叙事裹挟的洪流中,可以回到某个开始的地方,“看到那个刚刚展开人生长卷的,意气风发的自己”。在那儿,我们可以找回那些童真。“就像很多年前,在太阳底下疯玩一圈回到家打开冰箱,看到光明冰砖的我。或许还有你。”
红旗下的长者位列庙堂至尊,却在膜蛤文化中担负起幽默精神、文艺范和生活气,这自然得益于长者自身的独特气质和言行。比较下就立刻看出来,比如萧规曹随的面瘫暖男胡四,是绝无可能成为这样一种象征的。看过胡四唱歌,拘谨地不知所以,完全没有长者的天然灵动。所以长者一方面是制度的化身,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活泼多样化解了制度的森严,及至今天在膜蛤文化中完全消解官方形象,甚至成了亚文化乃至反文化的代言人。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不管长者治下政治制度的走向如何(这个我真是完全不懂),个性和个体身份的彰显,就是身体和精神生活中的民主。


我们可以再重点看下语言这个载体,膜蛤文化中的黑话,当然绝对迥异于代表大会上的讲稿。所以长者怒斥女记者的讲话,一举奠定了膜蛤文化的基础词汇系统,那个完全不是四平八稳的官方词汇,而是个性男孩的真情发作。那是人的语言和说话方式,而不是官的语言和说话方式。

在膜蛤文化中,蛤丝津津乐道的是长者穿白色西装的热带男孩造型,暴走狂飙英语的傲人文彩,弹奏夏威夷吉他的呆萌姿态,在重大场合拿梳子梳头旁若无人般的自在,等等这些,都跟官方形象截然相反。所以,膜蛤文化中的长者,就是一个反叛而特立独行的形象。这个红旗下的长者,因为在官方话语中曾是红旗的至高象征,一到膜蛤文化却一转身就戳破了旗帜,滚动的身姿愈发撩人。如果说反文化,那没有比这样的形象更反体制、反主流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领导人官方形象消解的破坏力,那可比反叛者声嘶力竭的呐喊大多了。
 


我们在非黑即白的教育话语中长大,臧否历史人物更向来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传统,所以辨别时代正负走向和人物红白属性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经常有人念叨。这种环境有时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点都不好玩,也不接近事物的真相。所以当我在膜蛤文化中发现在相对性中沉醉的幽默精神时,真是大喜过望,这才是我之所以成为一个蛤丝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蛤丝阵营也吸纳了很多纯粹图个好玩的妹子,她们才没兴趣分析经济形势、历史事件和时代走向呢,说说搞个大新闻和无可奉告,根本就是:好玩!所以是粉是黑完全不重要,甚至多数蛤丝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幽默精神才是膜蛤文化的核心精神。那类指点江山的政治青年在膜蛤文化中可能完全找不到北,我们有时也分析几句时局,但是否确实完全不在意,时局于我,能出多少个段子才最有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只不过,是一场生活。但在这样消解和玩闹的膜蛤气氛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方向,尽管没有明晰的康庄大道,但在其中,还是有一条氤氲的雾中之路的。这个方向,简单说,就是对生活的回归。

膜蛤文化的主力始终是八零后人群,所以说其为“青年”亚文化最准确不过了。对于这群人来说,长者伴随了我们从年幼无知到青春懵懂再到找到各自归属的整个过程。最初,长者象征的是制度,世界对我们来说规矩森严、难以捉摸、不可更改;随后,长者化身为社会文化,在时代风气和民间小段的弥漫中,成了更微妙但依然庞大的文化隐喻;最终,在膜蛤文化这里,我们终于抵达了生活的彼岸。这三种状态,分别对应着我们启程求学、寻找迷失、成家立业找到归宿三个阶段,长者也逐步褪去起制度政治身份,在膜蛤文化这里成了生活精神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膜蛤文中,除了幽默,最大的关注点都落在长者的生活细节和感受上,从“爱情故事”中如邻家大爷大妈的点滴到中冰砖甜味中飞舞的童年惊喜。制度规约,文化熏习,但最终,我们最逃不开,也最在意的,是说不尽的生活。长者对历史,对时代,到底做了多少正确又多少错误的事,在膜蛤文化中是完全找不到答案的。在膜蛤文化中,蛤丝恶搞,玩闹,但总不经意把长者还原为一个人,就像昆德拉在那张希特勒的童年照中看到的一样。我们不是要对他作一个辨别和判定,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象征性人物,可以让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亲近自己的生活。

时代历史,江山社稷,千古功业。最终,只不过,是一场命运;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鲍勃·迪伦在自传中说,他最终洞悉奥妙的一刻,就是把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看成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时刻。把任何人都还原为人,把握永远在相对性中的温暖,是最后的众妙之门。

摘要中引托洛茨基的话:“我可以预测到革命的走向,却无法预测到我会在冬天打野鸭的时候冻伤脚。”生活,不是革命的走向,是你有可能会在冬天的时候冻伤脚。

MAY

29


热爱的生活啊!我将你无数次的赞颂。褪去万千的桎梏,你还是你。



微信:JNU赤子心



微博:JNU赤子心



扫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赞一下续一秒www


    关注 JNU赤子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