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儒家 ——读《为儒家鼓与呼》有感

 

——本期文章由高潮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高潮,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14级学生,终南文化书院二期学员...

重新发现儒家

[/b]


16
这是“思享会”的第十六篇文章
秋风老师的《为儒家鼓与呼》一书围绕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儒家的历史演变、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儒家与当代中国秩序构建的关系等展开,观点新颖,语言质朴。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第十四)秋风老师跪拜孔子虽然引起轩然大波,但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足见其勇;学贯中西,博通历史、经济、政治,足见其知;他为儒家鼓与呼,追求儒家宪政秩序,以一个学者的情怀来温暖世界,足见其仁。

秋风老师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偏离了自己的道,中国人终究无法走进天堂,中国人的生命也终究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幡然回首,重新寻找中国之道,回归自家之道。”他认为中国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儒家就是我们的文化空气”。所以,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当回到传统,回归儒家。但是当今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是反儒家的,甚至“20世纪文化生态的要害便是反传统,反传统的核心就是反儒家”。同时,他指出“反儒家”的原因:“因为当时中国和西方一接触,发现差距很大,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寻找落后的原因,最后把原因归结为儒家。很多人对儒家怀着非常深的怨恨心理,所以对一切与儒学相关的人和事,他们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感,难免会采取抨击态度。”所以,要想重新发现儒家,就需要纠正人们对儒家的种种误解,从根本上说,需要匡正人心。
1、儒家思想维护等级制度?
“儒家从一开始就主张人人在人格上平等,人皆可以成为君子。”秋风老师引用《中庸》为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并进一步解释:“仁就是每一个人把站在你对面的人当成与你完全相同的人来对待。这不是平等是什么?”同时,我们应当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理解,孔子主张“爱有等差”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天下公主的分封制的认同,也是对贤能政治即贤人治国的追求。并且,平等总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等级制,人人平等就可以实现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等级制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统治,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持秩序。试想,失序的国家谈何平等?所以,我们不应乱用概念,也不应妄下结论。“’天命之谓性’,每个人的生命从根本上说是天所赋予的,在天之下,人人平等。天就是仁的依据,人在天之下是平等的。”
2、儒家理念立足于熟人社会?
“《论语》首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儒家这个社会团体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的团体,所以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一群青年,完全不认识,只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来了。历史上的儒生团体,都是陌生人团队。”同时儒家主张“成贤希圣”,认为人人都可成为君子。即使互不相识,但是却可以是同道中人,秉持相同理念,追求相同理想。在这一基础上,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者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琴箫相和,蜂蝶共舞。秋风老师还认为,“如果城市社会要想建立比较有效健全的社会秩序,那它一定要经历一个阶段,经由一个陌生人到熟人的转化过程,也即‘陌生人的再熟人化’。”夫子说:“信则任人焉”,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将催生信任,而信任则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协作成本。中国人总是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法则与智慧。”我们的老祖宗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智慧,但我们把这些东西摧毁了,而且故意背对它,结果就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活法,我们永远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我们不能瞧着人家好就妄自菲薄或者生搬硬套。秋风先生在《重新发现儒家》一书中这样写道:“受强大西方的刺激,十九世纪末,国人开始产生建立现代国家的意愿。当时的士大夫、后来的知识分子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的思想与制度。他们看到中西之间巨大的差异,这差异对其产生极大的精神震撼。中西差异当然是客观事实,精神震撼则让他们对此事实做出扭曲反应:科学啊、民主啊,都是传统中国所没有的,故西方现代完全不同于中国。而中国应以这样的现代价值、制度作为自己转型的目标。以此现代性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当然全错了。而儒家塑造了中国,那么,儒家也就全错了。”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慢慢做回真正的中国人。
3、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总生活于社会,而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分别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伦理性要求。为人君就应该有为人君的样子,为人臣、为人父、为人子亦是如此。面对长辈,你肯定不会直呼其名;面对晚辈,你肯定会新生爱怜。现代人批评这句话是在主张等级性伦理,但果真如此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热爱祖国——这些观念有什么问题吗?放在古代,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吗?孔子强调“礼”,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使是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不都需要一定得礼仪规范吗?我们戴着有色眼睛看孔子,看儒家,自然把一些本就融入我们生命的东西视若粪土,斥为谬论。秋风老师在《为儒家鼓与呼》中说:“现在很多人有钱、有权,但行为粗鄙,没有一个得体的、高贵的生活、行为方式。”事实确是如此,权贵富豪虽然财大权重,但却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夫子给君子定的标准,也是对以上问题给出的解答。我们不能脱离一切社会和文化属性而追求所谓的个体的自由。哈耶克说:“自由就是把强制减少到最低限度。”减少强制不是没有强制,否则社会肯定会乱成一锅粥。你能想象你回到家不喊爸妈,而是直呼其名吗?你肯定不会也不愿意,以为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活法。
4、关于“三纲五常”
何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们相信,儒家所构想的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无条件的命令-服从关系。但是,《封神演义》中对“三纲五常”的解释却是:“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这一理解则将君臣、父子、夫妇置于对等的关系中,相互之间承担义务,享受权利,而不是单独一方。不过,大部分人对“三纲”的理解局限于广传董子的注解: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这源于董仲舒“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但是董子的三纲一直是社会现实,即使在今天,也只是形式有所变化。不过,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依据暴力强制,而是基于自愿原则。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男女之间存在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平等。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不要男不男,女不女。否则,男女存在的意义何在?臣下乐于承认君主的权威,子女乐于承认父亲的权威,妇女乐于承认丈夫的权威——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不能因为反对所以反对。

“儒家的价值是可以超越某种具体的经济政治形态,讨论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和人交往的比较健全的规范。”现在的中国社会充斥着一股戾气,人文颓圮,人心丧乱。而儒学恰恰是修身之学,能够改变气质,提升生命。“儒家不是要让人变成老古董,儒家是要让人优美而高贵。”所以我们应以温情对待儒家。

最后,我想引用苏冠中同学“思享会”分享的赵汀阳老师《天下体系》中的一段话来做结尾:“只有当中国的学术概念成为解释的概念而不是被解释的概念,成为思想的根据而不是被思考的材料,中国思想才真正成为有生命力和主导性的话语资源;也只有当哲学开始说“中国话”的时候,哲学才可能被不同的表述,世界才可能被不同的表述。”而儒学恰恰是最正统的中国语言。

——本期文章由高潮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潮,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14级学生,终南文化书院二期学员


    关注 XDU思享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