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对话:真理传达的良好形式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阅读札记3...

交往与对话:真理传达的良好形式
——《什么是教育》第三章《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阅读札记
□魏斯化
书 名:《什么是教育》

作 者:雅斯贝尔斯

出版社:新知三联书社

微书评:命运多舛,特立独行,而又率真诚实……这就是雅斯贝尔斯。以一颗赤子之心,追问教育的原点与根本,仰望星空,问一句什么是教育?脚踏大地,寻一条教育之道!(魏斯化)

第三章主要目录:

一、现行知识与原初知识的可教性差别;

二、书面传达与交往;

三、传达的形式与真理的形态;

沿着什么是教育的追问,一路拾级而上。今天接触的是教育方式的问题。雅斯贝尔斯将知识分为现行知识和原初知识。现行的知识可以通过训练,教授而习得,比如数学、医学……原初性知识如真理,哲学,不能单纯依靠语言的直接表述,同时又不能单纯依靠拐弯抹角的间接传达,是个矛盾体。

正是因为知识的不同类型的差别,决定了教育方式的不同。书面传达与交往是习得知识的两条必由之路,同时又相得益彰。

在柏拉图的观念中,交往占优势地位,他说:

本真的传达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这种传达并不向所有的人敞开,而是选择那些具有敏感气质的人作为传达者。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此曾作了入木三分的论述,认为天才的人能够自助,能理智地把握自己何时应该慷慨陈词,何时又应保持沉默。这样的人才能承担传播真理种子的任务,而这一重任不是书籍传达的功能所能取代的,柏拉图如同诗人一样,将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表达看作同样重要。但哲学式的对话并不被理解为审美的距离,而是讲授自我实现严峻性的切身体验。因为在思想的哲学构造中,“对话”便是真理的间接传达,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力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柏拉图的对话通过反映对话者双方论辫的成功与失败,并指出成功的条件以及对所有时代都相适应的令人满意的形式。这样,柏拉图式的对话就成为一面镜子和对真正愿意相互对话者的启迪。

对话,作为一种最高级别的知识教学方式写入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话第一步是“寻找”,用教育在线的流行语就是寻找“尺码相同的人。”真理的本真传达并不像所有人敞开,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发现他的价值。对话的第二步是在交往的氛围中“自明”,然后是“怀疑”,最后是“归附”!

“寻找——自明——怀疑——归附”,真理在对话的这四部曲中被受众者全身心的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引用课程标准的话说: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今天才找到对话教学的源头学说所在。照葫芦画瓢,如果生搬按照这样的四部曲组织阅读教学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创设学生学习的氛围,调整学习的状态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我对话要寻找的人;

给与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时间、空间、心里安全感,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标、动力……——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初步收获有备而来,参与课堂交流——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其实这样的过程是个综合的过程,在生生、师生的对话过程中丝毫没有游离文本,是对与文本对话的深化。

苏格拉底说:教师是新生思想的接生婆。师生在交往中,教师孕育、鼓励、促进、深化、升华学生的新思想,启迪学生的新思维。柏拉图说:对话就成为一面镜子和对真正愿意相互对话者的启迪。在对话的过程中,收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参与对话的所有人。教学相长是也!

由此想到论坛的作用,交往之中“教学相长”,不就是对“交往对话”式的传达形式最好的注解吗?


    关注 乐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