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点情怀,都在这锅江鲜里

 

鲜就是鱼,老时候,交通不便,吃不到海鱼,所以中国人说的鲜,就是江鱼。开花的时候,是一年中吃江鲜最好的时候。这...



鲜就是鱼,老时候,交通不便,吃不到海鱼,所以中国人说的鲜,就是江鱼。

开花的时候,是一年中吃江鲜最好的时候。这样的时节,是赏花的时令,也是赏味的时令。春江水暖,暗流涌动,鱼儿们纷纷怀卵洄游,大大小小的各路江鲜都开始露头了。

不时不食,浅尝即止。尝鲜不仅是享受,也是情怀。



季节的味道

花盛时,便到了食江鱼的时间。此时,在这样的季节,沿江居住的人都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只要是江水暖了,拿只鱼娄,拴根稻草绳,放点食,浸到家附近的江里,一傍晚就会有懒洋洋傻乎乎的菜花鲈游江鱼进篓子里觅食。虽然不多,拿回家就可以解馋。

长江水湍急,尤其中上游水体寒冷,这样生长的鱼,肉质紧致,滋味鲜美。

真正的美味如花时一般,转瞬即逝,就看你能否把握住时机了。每年的这段时间,抓紧食上一阵鲜鱼,是要紧的一件事,因为这一味鲜就是季节的味道。







不时不食,浅尝即止

江鱼贵,因为讲究的是时令,不同的时节食不同的鱼种。而更重要的是讲究食野生的,那样的话,能尝到就不错了,怎能大快朵颐呢?这让人不禁息,这“尝头鲜”,如何能够时时得之啊?

旧时光,有一张“食鱼时间表”:正月菜花鲈、二月刀鱼、三月鳜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这表透着经验,也是讲究。



两种奇珍



长江江鲜最考究的是鲥鱼,这是长江中出了名的美鱼。古人将黄河鲤鱼、伊洛鲂鱼、松江鲈鱼和长江鲥鱼封为中国四种最美丽的江鱼。“清明挂刀,端午品鲥”,鲥鱼最诱人的部分,不是鱼肉,而是深锁了脂肪的鳞片。扁身的鲥鱼,其美态就在于那一身披挂着油脂的闪闪发光的鱼鳞,而烹饪的时候也不能去鳞,因为蒸完带鳞的鲥鱼之后,鳞下的油脂一半会自动渗入鱼肉里,一半仍浮于鳞上,芳香扑鼻,让人一尝难忘。但鲥鱼也是最娇贵的江鲜,离水即死。

明代时的“鲥贡”,从把鱼打上岸到送至北京城,限三日抵达。为了一顿鲥鱼宴,用尽了快马和快船。可惜如今,长江中野生的鲥鱼已然成为一个传说,有的只是他处所出了。



据说宋朝人最爱河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开封吃不到河豚,酒肆便出售一种让人聊以过瘾的“假河豚”。当时的文人雅士在叹息假河豚不如真河豚美味之余,也唏嘘每年都有贪食的饕客死于强烈的河豚毒液之下。

河豚,最值得品尝的莫过于传说中的“西施乳”,即日本人所说的河豚白子,也是雄鱼的精巢;其次是软糯的鱼皮,虽有毛刺,却可以向内翻卷着吞下肚去,脂膏香不亚于甲鱼的裙边;最后才是河豚的鱼肉,有人中肯地评价,其肉的质感介于鲤鱼和鳊鱼之间。

扬州、扬中一带烹饪,多是简单的白烧。也听说过将鱼切块,用猪油加河豚自身油脂爆炒之后,与豆酱和豆腐同煮一大锅。这样的吃法,倒是很勾人胃口。



江鲜家族

长江一域,巴蜀,江汉蜿蜒一带为中游,江鲜属这里的为最佳。应了这里的气候,长江沿岸的人们把水中避暑,食用江鱼当做了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每每三伏天,见过满江泡着人头攒动的人们都会懂得这一条江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江鱼有很多的品种,中游的主要却是如此:



仔鲢鱼



野生鲢鱼



胭脂鱼



雪鱼



石扁头



鸭嘴鱼



鲟鱼



野生甲鱼



烹饪

清蒸是最能保住食材材质及水分的烹饪方式,江鱼也不例外。根据品类的不同,佐以大葱,嫩姜,香菇,火腿,各地时鲜或干脆纯鱼清蒸,火候得当,起锅后,点上一点上好的酱油,一道江鲜就此呈现。





红烧

江鱼以武昌和石首两地所出者为上品。“红烧鱼”是汉口名店老大兴园的传统名菜。

锅中放油,热后放鱼,煎至鱼皮呈黄色见硬,把鱼捞出,锅中加熟猪油、酒、葱、蒜、辣椒、糖及其他调味料煸炒,然后再放入适量的肉清汤烧开,将鱼放入。用小火焖烧十分钟左右之后如果鱼肉熟汁呈胶状,即可。

这个烹饪方式可能是最接地气的,做出的鱼滋味多汁,佐酒佐饭都是佳品。





江水煮江鱼

没有什么比令鱼归水更合理的料理方法了,精选上好的江鱼,以料酒,酱料,辣椒,花椒,葱姜,其他配料炒制的底料,精心料理成一锅汤底,然后将时鲜江鱼现宰入锅,一锅清水融鲜鱼,去腥保鲜,煞是了得。佳品,那辣汤竟还能汤饮。





不时不食,浅尝即止,江鲜季节,如此就好!

同城推荐:何老幺野鱼每日空运长江江鲜,单锅炒料,味鲜鱼美,价格公道。



温馨提示:何老幺野鱼近期于本网推出半价大河煮鱼,戳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单购买。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四时的鲜花,梧桐蔽日。历史长河中,这座城点亮过中国第一盏灯,建设过中国第一条铁路,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影。这座城,沈从文走过,刘文典走过,汪曾祺走过,林徽因走过。这座城,法国人呆过,日本人炸过,美国人战斗过,世博会开过。我们往往记住一座城并非因为那些个大厦,而是因为那褪色的过往。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城 。


    关注 昆明同城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