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他喜欢的方式来爱他

 

孩子的心里话:我喜欢玩玩具,喜欢让爸爸妈妈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是我更喜欢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这些玩具。...



孩子的心里话:

我喜欢玩玩具,喜欢让爸爸妈妈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玩具。

但是我更喜欢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这些玩具。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你们陪我一起玩。



那天,就是小本生日的那一天,他看到亚历克斯的爸爸带着亚历克斯一起在小区的林荫路上骑车。亚历克斯骑着一辆小车子走在里道,他的爸爸骑着一辆大车子走在外道,爷俩都带着头盔,很神气的样子。

小本看得那叫一个羡慕啊!骑车,那种感觉,一定棒极了!

小本自从看到亚历克斯和他爸爸一起骑车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就开始琢磨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了。

“我想要一辆跟亚历克斯的一样的自行车。”小本仰着脑袋对妈妈艾米说。

“给我一个理由!”艾米并没有因为小本的央求而停下手中的家务。

“我已经比亚历克斯高了,也可以骑车了,还有,我觉得那个头盔很酷。”小本说。

艾米认为骑车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和平衡力,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她和杰森商量了一个周末,最后决定给小本买一辆橙色的、带有辅助轮的自行车。小本虽然有时候让爸爸妈妈头疼,但是他的聪慧总是能通过很好的学习能力表现出来。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在爸爸拉着小本的车后座在门口的草坪上追跑了几次之后,“全副武装”的小本就能骑着车子自己奔了。虽然偶尔也会在上下车的时候不小心摔一跤,但是小本从来都不哭的精神让杰森看着很欣慰。

杰森看着小本很开心的样子,就进屋端了杯咖啡,舒服地坐在草坪的椅子上看报纸,偶尔抬头看小本骑车。小本会时不时地骑到爸爸身边,晃晃脑袋,招招手;爸爸看报入神,有时就没能发现正在他身后转弯的小本。

“爸爸,你不是也有辆自行车吗?和我一起骑吧?”小本转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已经追着你跑了一下午了,让爸爸休息一下吧,好吗?”杰森一边擦汗,一边回答着。

“是不是下周你不用追着我跑的时候,就可以陪我骑车呢?”小本丝毫没有放过爸爸的意思。

“下周应该可以。”杰森呡了一口咖啡,惬意地靠在舒服的椅背上。

小本耐心地等了一周,又盼到一个周六,依旧阳光明媚。

“爸爸,你不用教我学车了,我们一起骑车出去吧?”小本接着上周的话题继续说。

“我可以坐在这里看你骑车。”杰森似乎没有明白小本的意思。

“我不骑车了。”小本摘下头盔,扔在地上,推倒车子,拔腿就跑。

“我坐在这里有什么不同吗?”看来,杰森是真的没有明白小本的意思。

小本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生闷气。

“怎么了?今天骑车不开心吗?”艾米一脸疑惑地问小本。

“爸爸不愿意陪我骑车。”小本很沮丧地低着头。

“那你可以自己骑车啊!上周你不是骑得很好吗?”看来,妈妈也没明白小本的意思。

“我是说,爸爸不愿意陪我骑车!”小本大声强调了他的重点。

爸爸妈妈都不是很明白小本今天哪里来的无名火。眼看着就要到周六下午举行的社区家长互助小组(parenting group)活动时间了,艾米和杰森不再追问小本,急匆匆地交代了我两句要照顾好小本的晚饭,就慌慌张张地拿着衣服出门了。

家里只留下我和小本一起晚饭。小本吃得不多,面对他最喜欢的烤排骨,也显得没什么胃口。

“怎么了,亲爱的小本?你好像一下午都闷闷不乐的?”我打算一探究竟。

“爸爸没有跟我一起骑车。”小本回答得坚决果断。

我知道小本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明白很多事理了,但是他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发展到可以表达自己所有想法的成熟程度。我已经明白小本为什么不开心了。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也不单单是自己学会骑车,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爸爸陪伴他骑车。

“小本,那么等爸爸妈妈回来之后,你告诉他们,你需要的不光是自己会骑车,更需要的他们的陪伴,陪你一起骑车,好吗?”

当我正在鼓励小本用合适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的时候,艾米和杰森牵着手回来了。

“小本,明天我们全家陪你去骑车,好吗?”这居然是艾米进家的第一句话,不禁让我大吃一惊。

小本好像也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听到妈妈的提议,他使劲地点了点头,开心地吃完了盘子里的最后一根排骨。

“我们终于明白小本今天为什么不开心了,因为他没有得到我们的陪伴。”

还没等我开口,艾米就先声夺人了。

她从手包里拿出了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TheFive Love Languages)。原来,今天的家长互助小组请来了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博士,他为大家推荐了自己的这本畅销书。

艾米兴奋地告诉我,今天的互助小组活动是她参加过的最为难忘的一次。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为爱人付出了一切,可他们就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我们为孩子倾注了一切,他们却总是无法满足?因为,每个人感受爱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爱他就要采用他喜欢的方式。这些,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作为一个母亲,艾米总是不失时机地提高自己。她看书,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她参加家长互助小组、听讲座,接触更多有益的家教经验;她跟小本谈心,努力了解小本的需求,寻找更适合小本的育儿方案。她把这个过程叫做“一个母亲的自我修行”。

“我的小本总是给我出难题,我的小本总是让我不断地学习。”用这些学习来的经验、知识——这样的自我修行——让她对孩子的爱更加有力!能做到这一点的母亲,是多么令人佩服。

回到《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上,查普曼将人们感知爱的方式分成了五种:言辞肯定(words of affirmation),收到礼物(receiving gifts),肢体接触(physical touch),服务他人(acts of service),以及高质量的相处时间(quality time)。比如:

七岁的艾米丽总是喜欢把自己画的画拿到爸爸妈妈面前,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真好看!”“多美啊!”这样肯定性的语言能让艾米丽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当然,艾米丽也不会吝惜自己的赞美。老师们说,她总是愿意夸奖别人。

五岁的安总是期待着感恩节、圣诞节和她自己的生日。因为,在这些日子,她总是能收到家人和小伙伴们写给她的贺卡和送给她的礼物。安也会时不时给妈妈做一些小礼物。

六岁的鲍比一回到家就跳到爸爸的腿上,靠在爸爸的怀里,弄乱爸爸的头发。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鲍比想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爸爸的爱。他触碰爸爸就是因为他喜欢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爸爸的爱,并且也希望爸爸用肢体接触的方式对待他。

四岁的因回到家喜欢帮妈妈做家务。虽然有的时候他只是把自己的帽子捡起来,或者帮妈妈摆好放在门口的鞋子,但是他随时准备帮助妈妈的样子让家人感到温暖:一副小甜心的样子,一种关切的眼神,和一个随时愿意为你做点什么的微笑。

五岁的帕特里克一回家就让爸爸看他在幼儿园手工课上完成的作品。虽然爸爸上了一天班感觉很累,但是依然和他一起分享他在幼儿园的快乐。这是因为帕特里克是在要一个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如果孩子愿意夸奖“你是全世界最棒的爸爸”,那么他也愿意被夸奖。

如果孩子愿意送给你礼物,那么他也喜欢收到礼物。

如果孩子愿意坐在你怀里,那么他也愿意被你依偎,或者被你举过头顶。

如果孩子喜欢帮助家人,那么他喜欢以服务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如果孩子愿意跟你分享些什么,那么他期待的是一个高质量的相处时间。显然,小本就是其中的一个。

每个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的方式不止一种,这需要父母耐心、细心的观察,并且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



查普曼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储爱池(emotionallove tank),而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填满这个储爱池。当孩子的情感需要被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满足时,他们就能感受到爱;在这种愉悦的情绪中长大,他们自然就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反之,如果他们的情感需求一直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被满足,他们就会变得不守规矩,迁怒于父母,甚至会向不合适的人、在不合适的场合索取“爱”。

有时候,孩子的期望和父母的理解之间会出现偏差。比如,艾米和杰森虽然给小本买了自行车,但是,小本要的是“你们陪我一起骑车”。杰森觉得“我们是这样爱你,给你买了自行车”;但是小本开心不起来,“你们一点都不爱我,不然怎么不陪我骑呢?”

查普曼的女儿和小本一样,都属于需要“高质量相处时间”类型。查普曼的女儿从小就愿意和爸爸一起散步,每周三次,谈天说地,从不间断。后来女儿长大了,每次回家都还会问,“爸爸,想不想一起散散步?”几十年来查普曼从未拒绝过女儿的这一要求。面对这些和小本、和查普曼女儿一样的喜欢高质量相处时间的孩子,父母应该在他们小时候多花一些时间跟他们沟通,谈感受,聊故事,一起分享快乐。这些孩子长到成人后会依然喜欢与父母沟通。如果父母没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建立起与他们的良好的交流机制,那么长大之后,他们只喜欢同龄人相处,不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虽然那时父母特别地想跟他们说些什么。

艾米和杰森是很幸运的,他们通过一本书就找到了小本喜欢的、表达爱的方式。我想小本应该很期待明天的到来——爸爸妈妈都会陪他出去骑车。



儿童心理第三课: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相处

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与孩子高质量的相处时间则是更为宝贵的精神投资。孩子是如何学会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是如何学会自己家中和社会上的规则、观念和行为标准的?他们是如何逐渐将外界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观念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轻松地接纳这些规则,成为自觉性很高的“小大人”,而有些却不那么容易做到?这些问题往往都可以在如何共享亲子时间中寻找到答案。

愉悦的、充满温暖与关爱的高质量亲子共享时间是让孩子内化价值观念的最为理想的方式。

在解答“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共享时间”这个问题之前,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儿童的社会化。它是指儿童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这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其中,家庭就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场所。

20世纪中期,美国的心理学家开始发现,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是家长向儿童输入观念的过程,更是一个儿童与家长共同构建、互相呼应并互相影响的过程。当家长和孩子对彼此发出“高兴”或“不高兴”的信号,表达出各自的需求,渴望得到注意和关注,或者尝试想要影响对方的时候,对方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呢?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柯卡尼沙卡(Grazyna Kochanska)将这种互动的、合作的、充满正面积极情绪的亲子关系称为“互相反应性适应”(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并且在几项大规模研究中证实了“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这种互相呼应的积极而愉悦的关系时,孩子表现出对家长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孩子也更容易接纳家长传递的社会规则、价值观念,更容易听从父母的指令,完成规定的任务”。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七十多组母亲与孩子在实验室和家里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无干扰的自然观察,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能避免的场景,比如进餐过程、自由玩耍、休息时间、处理家务琐事,等等。实验者进一步细致地对这些情境中母亲对儿童的反应性行为进行编码,包括当孩子发出无数的需求信号时,表达身体上不适和情绪上不满时,渴望得到关注时,提出一些要求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地进行关注;同时也对这些不同情境中母亲和孩子的积极愉悦情绪进行了编码,包括母亲和孩子情绪表达的流畅性,尤其是当他们都表现出积极愉悦情绪的时候,这种正面情绪是互相带动的。

接下来,实验者对这些孩子从两岁到小学期间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纵向跟踪。结果显示,那些与母亲有更强烈的互相反应性关系(高愉悦性和合作性)的孩子不仅更容易与母亲合作,接受母亲的安排和指令,并且发展出更加强烈和规范的道德观念,表现出更高级的道德情绪(内疚、不安、关心或同情),在具有“道德诱惑”的环境中也表现出更成熟的行为,并且在道德两难的困境中,他们的道德思考和决策过程也更加高级。

为什么这种在共享活动中的合作、互相反应性和正面情绪会带来如此大的魔力?其实,家长和孩子都会在这些活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种与对方关系的认知模式。当孩子开始发现,“我和爸爸妈妈的交往过程总是特别开心”,“爸爸妈妈特别关注我的兴趣和需要”,“我喜欢的爸爸妈妈也愿意和我一同分享”,“爸爸妈妈和我是好伙伴”,他们就会在心中形成对关系的认知:“我有需要时,爸爸妈妈总是关心,我也应该如此对待爸爸妈妈的需要。”所以,当下一次,父母需要孩子去遵守家庭中或外界的准则时,孩子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我应该做的”。播种什么便得到什么,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彼此的关注与合作,愉快关系的形成往往是日后孩子道德发展和良好品格形成的良种。

而一切,也都是在高质量的亲子时间里形成的。

那么,何为高质量的亲子相处时间呢?其实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跟他相处,这种喜欢的方式有时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孩子喜欢坐在你的身上跟你共享家庭电视时间,如果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没有靠在你的怀里,对他来说,这段时间即使有很好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一段“低质量”的亲子相处时间。



以上文字来自《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关注 聚睛会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