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传统的守望 —— 如何保护古琴遗产

 

为继承发扬古琴优秀传统,必先保护古一集遗产。遗产虽是客观存在,却不容许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将损失、变质。更不允...

古琴,是最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艺术。古琴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琴器、浩瀚丰富的琴谱文献、独特的演奏艺术魅力、极具儒道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精髓而著称于世界。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

面对近年来古琴在社会上逐渐“大热”的现象,我们要如何将其传承与保护?

本期推出为你推出系列专题《传统的守望》 ——
 
如何
保护古琴遗产 
许健


为继承发扬古琴优秀传统,必先保护古琴遗产。遗产虽是客观存在,却不容许任其自生自灭,否则将损失、变质。更不允许肆意篡改摧残,否则将愧对祖先,贻误后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了解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以提高保护的责任感;其次要充分掌握资料,包括文字和音乐资料,在此基础上继承其优秀传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排除干扰,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许健先生在古琴研究会上
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长城,包括唐诗、宋词,都用眼睛看得到,唯独声音遗产不能听到,古代的《韶乐》、《霓裳羽衣曲》都消失了,实在可惜。“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高山流水》的音乐感受,令人心向往之,如能分享李白这种情趣,该是多么美妙啊!如今我们有古代的这首琴曲,应予重视。

古代还没有录音机,古曲保存下来非常艰难,要靠减字谱,要靠口授心传。但仍然难以确定,这正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有了传谱,仍有多种版本;有了传承,仍然有众多流派。同一曲目时而由短加长,时而又由长缩短,绝对固定下来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乐曲是由人来演奏的,各个时期的演奏者有其时代特色,每个演奏家都有其独特个性,这些特色、个性必然不自觉地反映在演奏中,否则这种演奏会缺乏生命力。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弹古曲,其难度自然要大多了。再现古曲绝非易事,决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倍加小心,老老实实恭恭敬敬拜古人为师,在这方面如果自以为是,急于求成,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造成损失。在这方面有碍于遗产保护的一切言行都必须彻底清除。下面举几个例子。



“与时代同步”,要求工作与时代合拍,十分正确。如果针对遗产保护,就应超越前人。前人成功地发掘出《广陵散》、《碣石调·幽兰》,我们应在数量上质量上超越,将更多古曲呈现给世人。然而论者意不在此,而是要求创新。如果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将古曲改编为今人易于接受的合奏、合唱,也是好的,前者有《广陵散》、《流水》、《渔樵问答》,后者有《阳关三叠》、《苏武》,都曾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可惜不曾继续下去。论者的本意也不在此。时代论所要求的是在题材内容上紧追政治风向,如以前的《胜利操》,后来的《梅园吟》,今天的《歌唱祖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时代论首倡者亲自推荐的三首曲作:《东方红》、《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新疆好》(见《琴曲集成》吕序)。这三首都以流行歌曲原样移植到琴上演奏,用不了多少技法,更谈不到艺术创造,根本不曾触及古琴传统手法和神韵,却硬说成古琴继承发展的典范,真不可思议。时时还说它们受到群众欢迎,这就更加离谱了。论者的政治热情不容否认,可惜政治口号毕竟不能取代艺术。琴人应以实际行动保护遗产,而不是口号。

“创新为主”。对一般文艺工作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对于遗产却不然了,应以保护为主,而不是创新。没有传统的创新是无源之水,不顾传统,不借鉴前人,凭空做起,不可能有所作为。作品《三峡船歌》借鉴了四川民歌,《春风》借鉴了新疆舞曲,也都是以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蓝本的,只可惜和古琴传统关系不大。如果仅仅以古琴这个乐器作为工具,这类作品对传统的继承发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社会化”。如果要求一般人都懂琴、学琴、弹琴的话,传统曲目必须彻底更新,否则达不到目的。古琴从来就是少数高人雅士的艺术,和一般群众有一定距离,过去达不到社会化,今后更不可能。因为时代差距更大,反差太大,距离只能更远,而不是缩小。古琴的特点就是“高雅”,一定要求它去雅从俗的话,必须脱胎换骨,取消传统,和保护的意图正好相反。这样合适吗?历史上有过张鞠田“敢于从俗”的蠢事,赞扬这种人是错误的。如果张氏的“从俗”得逞,民间俗曲将大量涌入古琴,传统古曲将无处可寻。幸好我国古代从来就有尊重传统的好习惯,使后人得益不浅,使张氏的“从俗”不曾推广,否则古代传统将彻底断送了。

“新老曲并存”。以公允的姿态为新曲争取地位。新老曲同台演出,新曲将受欢迎,古曲将相形见绌,这是因为人们对古曲不熟、不懂,一时难以适应,还不曾建立感情,好不容易营造出古朴典雅的艺术氛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新曲冲个净光,太不人道了。其后果,就如同天安门前盖洋楼一样,会严重破坏民族传统的氛围,民族传统岂容横加摧残!?

“不要抢救式保护”。难道还有听其自然的保护吗?这不过是反对保护的一种说辞而已,不要忘记,万百上千的古曲至今尚沉睡在古谱之中,已发掘的古曲亟待总结提高,保护刚开始就要收兵了吗?实际上保护工作大不如前了,请看事实:文章空话应酬多,真知灼见少;学生追求学位多,刻苦成才少;曲目因循守旧多,独立发掘少。与此同时,新奇表演却层出不穷,诸如:欢快手鼓气氛热烈,却干扰了幽深的琴韵;即兴吟诵乐思敏巧,却无助于艺术创作;集体亮相长城颇有轰动效应,却与书斋演奏大异其趣,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问题是,提倡者都是一些有影响的名人,而且是一而再地利用公众媒体,公开出版,各种演奏会上反复推出,其后果就非同等闲了。

古人早已远去,不可能提出抗议了。今人犹在,岂能默忍这种现象长期继续下去。保护遗产时不我待,保护遗产任重道远,让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吧。

2006年10月

( 摘自2006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 ——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以上图片转载自网络

传统 | 人文 | 生活 | 艺术
光影社出品


    关注 光影社图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