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色香觅乡愁擂茶情结

 

那山,那水,那土地,还有那令人念及生喜的舌尖色香,饕餮盛宴.........






故乡,是岁月长河中最迷人的画卷。无论是门前潺潺的小溪流,还是炉火旁祖母特酿的米酒,母亲手握擂持的香醇,以及石臼里众人捶打麻糍的欢乐,石磨与豆黏合的情深,亦或是阿婆脸上漾开的幸福慈祥的笑容,还有那山脚下青瓦顶上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都带着令人深深眷恋的乡土情怀。游子的味蕾一旦触及到这种味道,所有的思念与感动即刻倾泻,如此浓郁,无遮无拦,浩荡如流,一切都关乎于记忆,关于母亲,关于家乡......

“故乡今夜思千里,鬓愁明朝又一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乡愁如烟,升起,吹散,不尽的思念。

乡愁,是落日余晖的感伤,是田间野草的芬芳合着泥土的清香,是炊烟里勤劳善良的母亲晨起燎开一天的新生活,是云雾里散落着的小村庄,那山,那水,那土地,还有那令人念及生喜的舌尖色香,饕餮盛宴......

擂茶情结
正午时分,骄阳似火,厅堂门前旁边那棵古老的大榕树叶被烈日炙烤得耀眼闪亮,树梢上聒噪的知了不停地在知啊知啊叫,和着那树上片片闪着银光的“小刀片”,让人不免有些躁动。透过门口那棵并不高大却异常繁茂的老茶树,一股清香甘醇穿肠过肚,那熟悉的声音萦绕耳际。

孩子们在走廊里玩闹嬉戏,嘴里不时叨念着那老掉牙的歌谣,“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男人女人们田间劳作了半日,这时坐在门廊下休憩,男人拿着烟斗,女人手握擂持,话家常,谈收成,欢笑一片,茶香满廊。



从小在龙源坝喝着擂茶长大,极喜欢故乡这种独特的味道。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徒、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盐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北宋大诗人苏轼曾用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来形容点茶能手。正午时分,古老的围屋门廊下,那穿着蓝布衣的勤劳纯朴的客家妇女坐在光滑的条石上,双腿夹着擂钵,抓一把洗净的除去叶脉的新鲜茶叶放入钵内,手握擂持沿钵内壁顺沟走向频频舂捣、旋转。一边擂一边不断地往擂钵内添加生姜、食盐、芝麻、花生、香葱、糯米、黄豆等,或依个人喜好添些鱼腥草、薄荷等草药,直至把它们捣烂成茶泥,倒入少许山茶油再擂上片刻,此时,将滚烫的开水冲入钵内的茶泥,再用擂持搅拌稍许,一股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充满屋宇,一钵甘润芳香、色如琥珀翡翠、味道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此刻,你会听见一个清脆宏亮的声音在吆喝,“老哥哥,大嫂,二妹子,......过来吃茶了!”这时,大伙儿都急忙凑过来,你一勺,他一碗,就这门廊下,倚门站着的,坐在条石上的,就地蹲着的......那浓浓的香醇味儿伴着欢声笑语,还有那穿膛风拂过的凉爽,这是一种令人难以忘怀和向往的古朴美,和谐美!要说这擂茶功效还真不是一般,既清热解暑,通经理肺,又能延年益寿。我想,老一辈们之所以身强体健,除了每天喝着纯天然的香气馥郁的擂茶外,还因了这种愉快和谐的生活方式。



擂茶制作主要器具是口径约为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擂持是约50厘米长的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而成的。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流传于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其中以全南的客家擂茶特色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2014年12月5日,全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南客家擂茶主要分布在北线龙源坝、寨下、竹山、瑶山等地,又以龙源坝擂茶最为独特。在龙源坝,擂茶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要饮品,几乎家家必备,作为一种传统礼节延续至今。且在红白喜事中,擂茶是必不可少的,再佐以麻糍、磨石糍、烫皮、花生等,一桌“吃茶”宴就此形成了。故此,在龙源坝有称中餐为“吃茶”的习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指流年嫣然生香的明媚,是围屋门廊下最淳朴的欢声笑语,是那一碗古老的瓷碗中香醇的擂茶。任世事沧桑,时光流转,从不曾忘记,那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我在全南等你,一起去聆听关于擂茶的故事......

爱美女士的福音,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二维码有惊喜。


    关注 全南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