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临洮农村的你还记得尕滴时候碾哈场滴情景吗?

 

有一块很大的场地,称之为大场。大场原有上下两场之分,由于八十年代初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下场被责任承包人开垦种地,所以,现在所看到的大场,便是上场。...

目前5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家乡情  — 碾场视频




有一块很大的场地,称之为大场。大场原有上下两场之分,由于八十年代初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下场被责任承包人开垦种地,所以,现在所看到的大场,便是上场。



虽没有了农业合作社时期密集而硕大的麦垛,但场地在乡亲们的收拾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整洁、平整。相形之下,多了宁静,少了喧嚣。

作为主粮的旱地小麦种植面积相当大,而收麦子是一年四季最忙的季节,也是最欢乐的季节。由一二十辆架子车组成的车队,专门负责从田地到大场的运输收集,拉车子的基本是清一色的青年人,一男一女两人一组,男的负责拉车、装车,女的则是帮助接车、捆车。虽然两人一组,但是乡亲们都是协同作战,同来同往。



山里的田地一般在山上,所以,当一二十辆装满麦捆的车队沿着山梁移动的时候,其浩荡之势雄伟壮观,道路好走则分,道路难走则合,山里的农路都是上下坡,遇到特别难走小路时,一般四人或六人组成一组“放车”(两辆车或三辆车的人为一组,一辆车接一辆车的上推或下放),一旦走上所谓的大路,则一律的女人爬在麦子上面,男人驾住车辕,以百米冲刺之势向大场奔跑。



麦根在路面上刷起的尘土犹如汽车的尾烟一样随风而起,一辆车和一辆车的距离不过五十米,从远处看去,不见人影,只一座座小麦垛在飞,不亚于现代的汽车拉力赛,虽称不上风驰电掣,但也是快如骏马!其壮观景象让人为之血脉赍张,当时恨不得自己赶快长大,也加入到车队行列中拉着架子车奔跑。

秦安的麦垛当时由有人负责,一般是三两人人从下面往上传递麦捆,两人则在上面边喊着“上(通知下面的人上传麦捆)”的长音边码,最后形成直径约七八米、高约三十米的两个圆锥形大麦垛,矗立在大场一隅。从下面的柱体到上面的椎体,角度、圆周以及斜度都显得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一道壮观、独特、美丽的景观,在六月的农事里让乡亲们心情高昂,因为这是秦安人一年的生活和希望。





碾场则是粮食归仓前的程序。记忆中,早先是乡亲们将庄稼分摊在场地上,然后有人一手拿一根鞭子,一手拉一根拴在牛犄角上的长绳,胳膊挽一个接牛粪用的篮子,吆喝一对耕牛拉一个石制碌碡,在摊开的庄稼上面围绕圆心滚碾,这也是一种农作的技术活,如果不懂,麦子、谷物就碾轧不尽而浪费。



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代替了耕牛碾场,记得当时,我和几个小伙伴不顾正午炽热的阳光,跑到大场里看拖拉机碾场,那时,拖拉机是唯一见到的机器,还特别喜欢柴油的味道,司机坐在转向独轮的小座上,开着转圈,农家术语叫“上蔓”,就是碌碡环麦场滚动,这种滚动要一圈套一圈循序渐进,否则庄稼就碾年不干净了。当时跟几个同伴羡慕地说,等我们长大了也开个拖拉机有多好。



现在,拖拉机早已不知去向,大场依旧,但是再也没有碾过满场的庄稼了,因为自责任制后,各自有了就近的适合自己的小场地,除了大场附近的几家乡亲外,再也没有人到大场来打碾庄稼了。



看场则是将白天打碾下来的粮食堆成堆,夜晚要有人在场里守夜看护,以防止被偷。经历过1960年那个因饥饿而逝去生命的乡亲们,都知道粮食的珍贵,那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得来的粮食不能因偷盗而失。



所以,看场人也是责任重大,一旦发现被偷,不仅要挨生产队长及全队(当时的社组被称为生产队)人员的批斗,还要接受自己家人粮食被扣的处罚。看场也是一件辛苦事,整夜不能打瞌睡,为了安全起见,队长一般都是安排两人一组,配一个在那时看起来很奢侈的马灯,一人守前半夜,另一人守后半夜,但两人都必须同时到大场里,在新堆起的草垛里打一个洞,可以轮流睡觉休息。



看场虽然是一个苦差事,但是乐观、豁达的乡亲们总是能苦中取乐,两人一组的搭档,也给了看场人摘东家果子拧西家向日葵的事,要是有喜欢恶作剧的乡亲,在临走之时,还会敲一下该户人家的大门。第二天,就会有一些有人敲了谁家媳妇大门的流言传开来,成为乡亲们农活和茶余饭后娱乐一笑的话题。



大场不仅是打碾粮食的场地,也是乡亲们开会、农活之余打篮球、放电影的地方。记忆中在白天的大场里看七村八社的农民业余篮球赛、夜晚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令人终生难以忘记的体育文化活动。



大场启于何时,没有问过父辈,在我的记忆中大场一直就有,单就从解放立社以来计算,少说也有一甲子的历史了。大场见证了大锅饭、1960年代的饥年大灾荒、兴修梯田打坝填沟的历史和八十年代初在大场里讨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开放,六十年来,大场历经岁月的洗礼,从辉煌走向沉寂、从喧嚣走向宁静、从草垛如林走向些许的空旷。



昔日的欢声笑语、耕牛的哞音、碌碡的尖细咯吱声、拖拉机的轰响声连同乡亲们的欢笑声,存储在父辈和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之中了。







过后,大场复归于往日的宁静和沉寂,守望者人员越来越少、文化越来越匮乏、老人越来越老的乡村!

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全文”,发表您的观点或给我们留言爆料


    关注 临洮圈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