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达屋的最后一天

 

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明天起,喜达屋(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Worldwide)这个名字就可能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就像1991年的泛美航空(Pan Am)那样。

当然,喜达屋并没有倒闭,它只是被酒店巨头万豪(Marriott International)收购了——这事沸沸扬扬闹了几个月才终于敲定,而今天正是这起酒店行业最大规模收购案中最具仪式感的日子:喜达屋的最后一天——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喜达屋在全球拥有瑞吉、W、威斯汀等9个酒店品牌1000多家酒店。
2016年4月,万豪以总价136亿美元完成了对喜达屋的收购。
这是酒店行业至今为止金额最高的收购案。
6月30日,喜达屋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传遍社交媒体。
尽管喜达屋并未在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上公布这一消息(名为@喜达屋SPG俱乐部 的微博账号甚至从2016年3月19日起就再无更新),但今天一早,上面这几张图片就开始在朋友圈与微博刷屏。没有人知道这两张图片从哪里流出,也不清楚是谁第一个发起#starwoodproud 的话题,但喜达屋的忠诚会员、住客以及工作人员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家酒店集团的留恋。

看起来,这更像是一场民间自发的致敬与告别,真是有一点伤感。

1985年,北京长城喜来登酒店成为第一个进驻中国的“五星酒店品牌”,从那之后的30年,喜达屋就和无数奔波在路上的中国商旅人一起成长。

喜来登(Sheraton Hotels)很可能是一代国人对于“五星酒店”的最初认识,许多生在70年代的人最终都把自己的婚礼办在了这家酒店里,毕竟,谁能拒绝“喜来登”这个听起来不能更加吉利的名字呢?几十年来,喜来登在中国遍地开花,追随中国的经济增速,成为二三线城市第一批名声响亮的下榻首选——如果一个城市连一家喜来登都没有,那些北上广的商务精英们是不会高兴来出差的。

紧接着是威斯汀(Westin Hotels),它把一种高贵庄严的行政做派带进了这个国家,进而又教会新中产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许多人把这家酒店标志性的天梦之床(Heavenly® Bed)买回家,寻找和酒店气味相近的洗漱品,甚至喜欢把房间里印有 Westin 标志的咖啡纸杯带走(它确实比星巴克的纸杯好看一些)。

直到今天,北京亮马桥边上的金茂威斯汀仍旧是我出差的首选,这家曾接待过米歇尔·奥巴马的酒店虽然有些年头,却保养的不错,设在顶楼的行政酒廊有着京城排名前列的视野,如果赶上两会蓝,这里的早餐将会是一天完美的开始。此外,在这个对步行者不大友好的城市,我却很喜欢从这家酒店步行到三里屯,不过20分钟,沿着讨人喜爱的使馆区一路往南,这是我在北京最常走的一段路。


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行政酒廊向南看
不得不提的还有W酒店(W Hotels),这个曾一度因为“太像夜店”而引起争议的酒店品牌几乎成了喜达屋笼络年轻人的杀手锏。曾有那么一年,用 iPhone 5、穿 A&F、住 W (竟然非常押韵)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小朋友们所能想到的最时髦生活;而即便是 iPhone 7 行将发布的2016年,拥有一间W酒店仍旧可以让一座城市迅速被贴上时髦的标签。就连哈德逊河对岸永远被曼哈顿瞧不起的新泽西,都能在立起一块W招牌后迅速带动一整条天际线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率。

当然还有传奇般的瑞吉(St. Regis)、充满艺术家气质的艾美(Le Meridien)、吴秀波代言的豪华精选(Luxury Collection);概念清晰的副牌福朋喜来登(Four Points)、源宿(Element)以及雅乐轩(Aloft);除此之外,喜达屋还拥有中国客人不大熟悉的 Design Hotels 和 Tribute Portfolio。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家酒店品牌的忠诚并没有道理可循。也许是第一眼的喜爱,也许是因为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习惯。习惯到可以清楚分辨喜来登与威斯汀之间不同的气味,习惯到比酒店员工更熟悉 Keyless 功能的使用,习惯到每次入住同一家酒店时都会被安排到同一个号码的房间。

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尝试过喜达屋3个月入住18晚的白金挑战,在飞客茶馆搜寻最新的优惠活动,讨论到山东海阳雅乐轩“刷房”的可能性,把积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甚至为了年底“保级”而专门制定出行计划。

正是这一来一往间,喜达屋的名字被反复写进我们的记忆,成为饭桌上的谈资、朋友圈的共性以及一种融入性格的生活方式。

但是今天,这个名字走到了尽头。




    关注 ELLEMEN睿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