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生  身在人海中 心在兰若处

 

幼时,见一些或聋或哑或盲的残疾人,心生同情又颇感惊慌,这惊慌甚至逼迫自己对遥远未知的灾难都已做好选择——若是...





幼时,见一些或聋或哑或盲的残疾人,心生同情又颇感惊慌,这惊慌甚至逼迫自己对遥远未知的灾难都已做好选择——若是,若是有一天,耳眼口鼻只能保留一个,我一定要选择眼睛,教我辨认色彩,认识这个世界,能同他人对望的眼睛。

女娲造第一个人,大概是动用了补天的灵石,所以我们的眼睛才会明亮如九天十地的星光,或许,也正是因为眼睛的出现,世间的万物才获得意义。

日月轮回,四时更迭,万物枯荣,时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眼睛里悠游而过,因而,眼睛也往往要比声音或者气味更善记忆。

若你回去到许久未回的地方,见到许久未见的人,眼睛的记忆功能就会自动开启——人事俱非,一切都已变得陌生。乌得发黑的木门,在长久岁月里打磨的锃亮的铜环,被冷硬的铁门所取代,曾经枝桠繁茂的梧桐,连树桩都无处可寻;也听不见狗叫,只留下孤零零的栓狗的橛子;住于屋内的人,长了皱纹长了白发,看你的眼神模糊而浑浊,他的眼睛里不再有你的影子。

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旧的记忆总会被新的记忆取代,这是人类的冷漠,也是人类的坚强。你看见些衰落,自然也会看见些新生。

小小的孩子,在我们的注视下长成竹子一样修美的青年;一株濒死的仙人球,在我们目光的浇灌下开出小花;年老的父母,在我们的目光里长出皱纹白发,你见证他们人生中最柔软温和的年纪,并从中学会继承。

因为眼睛,我们才得以和世界亲近。它是身体最柔软的部分,它隐藏着我们众多难以言说的观感。

佛家所讲“内观”,无非是想让我们有两双眼睛——外在的眼睛和心里的眼睛。前者观外界万物,后者则关照自身;前者是生存条件,后者则是自选的修行。

风吹幡动,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其中智慧,若非有双心眼,是万万体会不得的。因而,唯心主义的论调,从“内观”的角度来看,尚有可取之处,起码,它重视了眼睛对于万物的意义。

去看一些无用的书,赏一些无用的景,观一些无用的人事,大部分美好的时刻,我们无人分享,亦无人对照,但眼睛所经历的那些孤独的闲散或者欢喜的忙碌,都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洞晓和获取新的自己的机会。

这是眼睛存在的意义。

观水而知流深,观花而知美丽,观天而晓广阔,观地而晓宽厚。

因而所谓“观”者,不过身在人海中,心在兰若处。

文/菏泽项目公司人力资源部  马丹


    关注 毅德家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