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师

 

她不仅初中教了我三年,更为关键的是,高中她又陪伴了我三年。算下来,整整六年的志师,传道、授业、解惑,当属她无疑。这是很不容易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这样的缘分。...

张宪超|文


我从小学到高中,老师一直换的很频繁。记得小学班主任就换了四五个,初中时班主任没换,别的任课老师也换了不少。现在回过头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都值得怀念。

印象最深的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要属我的初中班主任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不仅初中教了我三年,更为关键的是,高中她又陪伴了我三年。算下来,整整六年的志师,传道、授业、解惑,当属她无疑。这是很不容易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这样的缘分。

我的这位老师姓张,和我一姓。我在村里面读的初中,那时候村里面中学老师也少,她一个人带着整个年级的英语课。当然,老师少,学生也不多,到了初三一个年级就剩俩班了。说起英语,我其实蛮惭愧的,一直到现在都处在启蒙的水平。就像小孩子读诗一样,磕磕巴巴,总也入不了门。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没下功夫,同样的老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总以罗素先生的名言“须知参差状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来为自己开脱,想一想何等可笑,事到如今一直也不幸福。

那时候爱玩,她的耳提面命也没有多大作用。当时意识不到学的重要,一直在装睡,所以无论是她还是别的老师怎样督促也无动于衷,别人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个装睡的人自己醒来。我那时候就处于这种混沌不醒的状态。不过,我还算比较老实的,不打架不惹事,所以在这方面我想她还是比较省心的。
到了高中,开始她没有教我,我也是听别的同学说,她调到县里的高中来讲课。一直没太在意,以为还是老本行教英语呢。后来分班(文理科)我选的文科,被分到了八班,这才又遇见了她。说起来,也是一段小插曲,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让我吃惊的是,她给我们讲的是政治。一直以来认为她是英语科班毕业,就是从那时候才知道,她原来的专业就是思想政治。村里面的中学,老师本来就少,她英语不错,学校就让她带英语课。

高中不比初中,不仅仅是压力大功课紧,生活都要自理。以前出了家门就是学校,穿衣吃饭都是家里面照顾,现在没那福利了。县里的高中有走读的,他们夜里十点钟骑着自行车回家,大部分人都是住校,在这个意义上也不能算是完全封闭管理。学校不大,到了高三我们全搬到靠学校行政楼最近的一栋楼里,两栋楼通着,老师们的办公室全在行政楼里。我记得常去她的办公室,文科综合不仅表现在试卷上,史地政(历史地理政治)的老师也全在一间办公室里,也不能说学校寒酸,这样的安排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她在学生们当中,人缘还是挺好的,沿袭了教初中时的作风,好和学生开玩笑,打成一片。我反倒觉得,这样的老师在高中更合时宜,面对大多数需要教鞭鞭策的学生,并不是所谓的一板一眼表现的相当严肃才能行之有效,恰恰相反,有时候风趣的人和风趣的课堂,效果更好。她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回想起来,她做的还真不错!

别看她重操旧业,与其他教政治的老师比起来还不逊色。都知道,高中的考试和接力赛似的,一次接着一次。那时候经常听到的是,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按照这个说法,我总觉得我够命苦的。学生排成绩,老师们也排,整个学校似乎是一场久违了的梁山众英雄排座次的场面,大小高低,必定排出样来,年年月月重复此项工程,到了高三就是每周都要排了。别说,效率还是相当的高。这也不难理解,应试教育就是用考试成绩说话。有了高分,即使低能,通常也会受宠,不仅老师待之如座上宾,学校也会以奖励的名义单独开小灶。老师们是根据教学工作来排出高低的,说穿了,就是根据学生的整体成绩来安排的。我看过几次教师的成绩单,在政治组里,她都是名列前茅的,第二是常态,第一名总会被实验班的老师占去。这样也很不错了,先不说蝉联第一的那个老师还是她当年的老师,单说几年不动老本行能带出这样的成绩,就值得一说。
我们从初中走出来的同学还不少,在高中联系的却不是很多,每天都是在和课堂打交道,要不就是自己班里的面孔。我记得照毕业照的那天,当年一个班里的同学在一起合影,只不过,我和另一位女生没赶上。说起来挺遗憾的。这也佐证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稍纵即逝,不会有第二次的。不过还好,我比他们好多了,多受了她几年的教诲,这更是不容易的。

毕业之后,偶尔也会学校去看她。她现在挺好的,没去过她的家里,据说离学校不远。白天囿于这方寸之地,晚上能回家放松心情,不过,早上是未能幸免的,早早的来学校,按学校的规矩早读不能耽误。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还好,最不易的是班主任,负责人的天天起早,至于是否贪黑,那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意义上,她作为我的初中班主任时还是比较从容的。

毕业三年了,她又带过了一轮毕业生,按照三年一轮来算,时间是很快的。前一段时间,听说她的腰不太好,作为亲学生的我比较惭愧,即使问候了,也像一阵风刮过似的。知我罪我。有一点值得庆幸,她们的教学硬件设备有所提升,学校给她们都配备了电脑。以前的话,几乎没有用过PPT,就老师单凭一张嘴。黑板也换了,以前饱受粉尘侵害,现在更关照她们一些了。这些都说明学校在一步步变好。即使很微不足道的方面。越来越好,不仅仅是上线率年年攀升,在这样一个集体压倒个人的时代,保障个体的权利尤为重要。我们都应该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对于老师们来说,提供基本教学设备是学校应有之义。

不知道那个最核心最关键的应试教育体制何时能变一变?那样的话,对于学生,对于她来说,不啻都是件幸事!


    关注 青年杂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