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2

 

今天聊一下社交产品的衍化过程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今天聊一下社交产品的衍化过程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我觉得社交产品主要满足用户两个核心需求:社交互动和信息获取,随着产品的衍化,产品生命周期前半程社交互动的需求强过信息获取,产品生命周期后半程信息获取的需求强过社交互动。

成功的社交产品在起步阶段通过好的用户体验汇聚人气,最初用户的好友圈子简单干净,容易形成彼此信任安全的氛围,尝鲜的驱动力和分享的冲动使得用户异常活跃,很容易形成一个互动密度极高的社交网络,大家互动的话题会越来越广泛。

在成长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同事、同学、亲人、网友等好友关系的加入,简单的圈子变的混杂起来,用户产生了顾虑,发言变的谨慎,开始有选择的发表内容,互动不如最初的纯粹和真实了,社交网络的互动密度开始下降。

社交产品汇聚了足够的人气,开始平台化发展,媒体和营销开始渗透进来了,各种信息被生产出来,在社交圈子里流通和被消费,段子、谣言、鸡汤这些内容被广泛的传播,有深度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却很少被传播,用户开始变的从众,失去自我,成为信息传播的一颗节点。

面对大量涌出的信息,用户关注的内容变的广泛,不仅关注好友动态,也关注社会热点,当信息的增长到达一个拐点后,用户获取信息不再增长,部分用户开始错过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用户不堪重负,寻找新的清净地方,逃离社交负担和信息爆炸。

虽然信息聚集的越来越多,但是信息在整个社交网络内的分发是非常不均衡的,最活跃的一批用户不堪忍受爆炸的信息量,大量的新用户却没有足够的信息可读,这两类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都比较低。

最早加入的那批用户是社交网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批用户,这个群体决定了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广度和深度,这群用户开始流失,表面看社交网络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内部的效率已经急剧下降。朋友圈红包照片活动的效果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力量,5%的核心活跃用户影响力超过其他95%的普通活跃用户。

上面的论述来自于对社交产品长期的观察和分析,但这个分析是全局性的且很浅层,对社交产品运营的帮助并不大。整体社交网络的衍化是很缓慢的过程,突变会先从局部开始,一般来说,突变的影响1-2年后才会在大盘反映出来,运营的工作要提前识别出各种突变,微观上解剖用户群体,并针对性的调整产品策略和平台规则以消除或者减缓突变的负面影响。

精准的定量识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在技术上要搭建起数据工程、实验系统等基础架构,在基础架构上,凭经验采集有价值的数据,建立识别问题和预测问题的模型,这些工作都不是简单易行的事情,它需要对产品的衍化进行细密的思考和大量的分析,还需要突破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技术瓶颈。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这是自然规律,做大量的运营工作并不能让产品永生,这些工作是为了消除产品成长过程中的病痛,让它不至于过早衰亡。

----------

(我们目前在做大量的基础架构研发和定量研究的工作,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来碰撞思考想法和技术方案。)


    关注 啃饼们的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