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研究之“4元12角”和“5元2角”

 

低年级儿童解决问题的学习心理分析及启示...



1

向你介绍我是谁



周莹

“一课研究”第28组成员

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小学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儿童学习归组数(位值)守恒会遇到什么困难

读一读:两种思维的沟通与启示

笑一笑:三十元的人民币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一个问题
一包饼干2元6角钱,如果俩人各买一包,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两个孩子的不同答案
小芸:5元2角

小含:4元12角

听到这两个答案,您在想些什么?

小含的答案不符合常规,小芸的答案准确无误。这个问题到这儿,似乎已经有了结果。但是随后与她们之间的对话,是否会改变您的想法……
对话
你们的答案是怎么想出来的,能介绍一下吗?

小含:一包饼干是2元6角,那么两包饼干,2元加2元是4元,6角加6角是12角,合起来就是4元12角。

(小含的表述过程很流畅)

小芸:2元加2元是4元,6角是一个5角和一个1角,5角和5角合起来是1元,现在就有5元了,再把两个1角拿过来,就是5元2角。

(小芸在介绍思考过程的时候,偶有停顿)
思维的背后
小含的妈妈是一名语文教师,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很重视,在她的训练下,小含已经能够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经历过计算方法的指导和算法优化的训练。小芸的妈妈是一名数学教师,没有过多地干预孩子的学习,但为了孩子的后继发展,在生活中有意地积累了大量的数数经验,小芸能够熟练地数出100元以内包含各种币值的钱数。

“小含”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于跟着父母在超市、商场刷卡购物,她的生活中几乎不拿现金买东西,上面的这个问题在她看来就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计算出结果是她原有的知识储备,初入一年级的她还没有形成小单位归组大单位的习惯。

“小芸”是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数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她习惯地把6角拆成5角和1角来考虑问题。基于她数钱的经验,先数“大钱”是4元,再数“小钱”,两个5角也顺理成章地换成一元,得到最后5元2角的答案。

小芸借助实践操作经验解决问题。在表达的时候,需要唤醒头脑中钱币的表象,重复数的过程,所以她在表达的时候会时有停顿。因为她源于实际“数钱”的算法,所以钱数的表达完全符合实际表达的规则和习惯。
干预
提升难度印证诊断


把饼干的单价从2元6角调整到3元8角。小含解决问题的速度依旧,而小芸的速度明显低于前一个问题。再一次询问思考过程,两人的回答与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同。两个孩子第二题的反应进印证了之前的推断:小含是利用加法运算解决问题,前后两题对她来说难度相当;小芸借助实践操作表象经验解决问题,3元8角的原型表象的数量比2元6角增加了许多,小芸在再现数钱表象的时候需要更多存储空间和存取时间,所以解决问题的速度明显下降。
同伴互助同步提升
两个孩子拿出了两份3元8角钱币当场验证结果,并请小芸为小含展示数钱的过程。下面是小芸展示后干预者与小含的一段交流:

干预者:小含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芸吗?

小含:没有。

干预者:你觉得她数得对吗?

小含:对的。

干预者:小芸把2个5角叠起来当做一元可以吗?

小含:可以的,10角就是1元。

干预者:你能一边计算一边拿钱,把你的方法教给小芸吗?

小含:……

在小含给小芸展示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她在计算以角为单位的钱数时,自主实现了10个一角向1元的归组。

“小含这一次你算出来的结果和小芸一样了,你是怎么想的?”,“我原来没把10角当成1元,我现在把10角变成一元再和6角加在一起了。”小含的表达虽然还显稚嫩,但从描述中可以发现,通过两个孩子的互相展示,小含发现了自己结果表达上的问题;小芸在交流过程中,学到了小含相同计数单位直接相加的算法。
启示
1.正视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从思维方式上确定认知发展阶段。

3.根据认知发展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5

开心一刻

小明和小红在路上走着,发现地上有两张钱,分别是20元、30元人民币,他们讨论着谁要哪一张。

因为不知道怎么分配,于是他们猜拳决定。结果是小明赢了。于是小明选了30元,小红就拿了20元,他们高高兴兴地各自回家了。

回家路上,小红一直在想,有30元的人民币吗?如果我猜拳赢了要哪一张呢?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用手指长按二维码,识别后完成关注就能天天免费得到数学专业信息!

联系我们:ykyj2016@126.com



本期审核:荆亚琴 雷素芬


    关注 一课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