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浙商回归深入推进的“短板”究竟是什么?

 

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我省开展浙商回归工作4年多来,浙商反哺家乡的意愿不断增强,回乡投资的意愿...





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我省开展浙商回归工作4年多来,浙商反哺家乡的意愿不断增强,回乡投资的意愿不断提升,回归项目不断增多。2012年至2015年,全省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达8352亿元。

如今,前几年的很多回归项目已进入建设期、运营期,一些新的问题渐渐显现:有的项目投资周期长、占用资金较多,遇到融资难;有的高新技术项目落户了,可配套的高端人才招不到……在经济新常态之下,这些要素保障的障碍已成为制约浙商回归深入推进的“短板”。

融资难题

多方合力破解

浙商回归项目中,有不少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后续融资需求开始浮出水面。不少浙商因长期在外打拼,在省内缺乏人脉资源、缺少担保人,也欠缺抵押物,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导致项目后续投资乏力。

宁波经济合作局招商处的俞丁旺告诉记者:“有些浙商回归项目落地后不太顺利,都和后续资金有关。这些项目在向银行等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导致建设进度放慢,企业发展受阻。”

在新昌,有个养老家园项目,总投资8.5亿元。因为该项目投入较大,投资浙商需要融资,但因在浙江缺少抵押物,其在山东青岛的资产又难以成为浙江融资的抵押物,导致后续资金接不上,项目进度缓慢。

缓解浙商回归项目融资难,各地目前主要采取推动银企合作和促进民间融资两种主要措施:依托各级浙商服务中心,建立融资对接平台,对有融资需求的回归项目进行考察,组织银行机构集中授信;开辟私募基金、小额贷款等民间投融资渠道,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拟融资项目进行评估。

另外,对于一些总投资额较大的项目,鼓励浙商抱团投资也是缓解融资难的一种办法。杭州萧山瓜沥镇有个“七彩小镇”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涉及公共服务、文化生活、交通枢纽等多个领域,引入的投资方是湖南浙江商会的一批企业家。东阳的中国木雕城也是复星集团联手阿里巴巴、富春控股等七大浙商集团抱团投资的超百亿元项目。

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浙商资本回归,也为回归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如募资100亿元、首期封闭规模80亿元的“浙商成长基金”正式成立;由正泰集团牵头发起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行……这两个投融资平台不仅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投资机会,还通过投资并购、产业整合、返乡投资来帮助浙商解决融资难题。

对于很多长期在外的浙商而言,回归后的人脉资源和信用建立也需要政府部门帮一把。去年,全省构建“信用浙江”信用信息系统,打算针对浙商构建一个“诚信圈”,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浙商回归融资难中的信用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在建德,投资某旅游项目的浙商与本地银行不熟,抵押资产又多在武汉,很难在本地银行贷到款。而在武汉,他却是当地银行的优良客户。“开展信用信息全国互联,实现信用跨省共享,这是帮助回归浙商融资的最好办法。”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不足

搭建发展平台

浙商回归的项目进入运营期之后,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与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相比,即使是杭州这样的省会城市,高层次人才也相对较少,更遑论省内二、三线城市。找不到、留不住高端人才是制约很多地方浙商回归的一个重要因素。

湖州市经合办副主任徐育雄说:“相比融资难,高端人才不足才是湖州吸引浙商回归的最大要素短板。外地高端人才不愿意过来,本地高端人才又容易流向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在我们实际接触中,一些浙商有意来投资,但对于未来企业的用人情况顾虑不少。”

一位回归浙商在采访中向记者坦陈:“本地招人,不但专业人才少,连技术工人也不太好找;外地招人过来,对企业而言成本又高,像高房价、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都是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突出障碍。”

这几年,我省各地出台了不少人才政策,对高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帮助解决体检就医、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等,来吸引外来高端人才;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百校千企”工程、开展“千企千师”培养行动,来主动培育技能人才。在上虞,通过设立浙大软件学院导师工作室和达内计算机培训实训基地,灵活培育各个层次的紧缺人才,弥补当地人力资源的短板……

留住人才,平台尤为重要。真正吸引人才的,是成就梦想的平台。我省一些地方通过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扶持机制来实现对人才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今年推出了“离湖孵化”等系列人才新政,鼓励本地创新创业平台与上海、深圳等地知名孵化器合作,支持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回湖创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人才项目;实行政府咨询引入社会机构……

有关部门表示,我省正在研究浙商人才科技回归相关政策。浙商回归工作特别把人才科技回归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要求各地发挥浙商人脉资源丰富、联系人才科技资源众多的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今后将重点引导浙商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来解决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难题。

||来源:世界浙商网-浙江日报


    关注 世界浙商联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