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湖——孤山(三)

 

孤山之阴没有山南的繁华和热闹,一般游客较少,比较幽静。站在北山路三评西湖十景碑处望孤山,苍翠中一幢灰墙黑瓦的...



孤山之阴没有山南的繁华和热闹,一般游客较少,比较幽静。

站在北山路三评西湖十景碑处望孤山,苍翠中一幢灰墙黑瓦的小楼特别显眼,那是林社。紧挨着有一亭,便是放鹤亭,这是孤山著名的景点——双林,是纪念林启和林逋的地方。视线西移,西冷桥旁也有一幢小楼,现是中国印学博物馆,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大亨杜月笙的公馆。

林启,1896年任杭州知府,浙大第一校长。任上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他在杭州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校,提倡农桑。1897年农历正月他创办“求是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林启热爱杭州,热爱西湖,身前曾诗: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恳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以实现他生前的愿望。最后林家子孙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墓旁辟林社祀之。



放鹤亭、舞鹤赋石刻、林逋墓是中国北宋最具代表性的隐逸诗人林逋(967--1028)的纪念地,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名人代表性的史迹之一。林逋,北宋人,隐居孤山二十余年,不仕不娶,以赋诗作画、栽梅饲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他以自己不出仕而自豪,后世文人也以他的高风亮节为楷模,梅尧臣、范仲淹等名人都是他的忘年交。死后杭州太守李谘守棺7日后以下葬。绍兴十六年南宋朝在孤山大兴土木建四圣延祥观,诸院刹及士民之墓全部外迁,皇帝下诏独留逋墓勿徙。元代灭宋时,杨琏真伽盗掘宋陵,林逋墓也遭劫难。打开墓葬,唯砚一方,玉簪一枚而已。南宋把刻薄当乐趣的大圣人朱熹称誉林逋:“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放鹤亭后面山上有纪念林净因的碑亭。林净因浙江人,一三四九年去日本,并带去制作馒头的技术,成为日本制作馒头和点心的始祖。为表彰林净因,日本第一馒头所在此立碑以示纪念。

林逋墓西玛瑙坡,这里以前有石子晶莹透亮似玛瑙,于是呼之玛瑙坡。景牌上介绍吴昌硕曾在此坡壁上题字,去找了几次都没成功。这里是西湖名刹玛瑙寺的原址,后来建四圣延祥观时迁至葛岭,就是今天的连横纪念馆。有人说,这里曾是洪家别业的旧址,洪升晚年生活窘困,就在这里搭个草棚,刻印《长生殿》的剧本。更有甚者,称洪升是《红楼梦》的作者,惊世之作就是在这里出炉?

穿过中山纪念亭,前面是一片空旷的草坪。北边,矗立民主革命家陈英士塑像;东边山坡上的树林中一组巜鸡毛信》故事的塑像栩栩如生。往南,树林中立一石塔,看边上石碑介绍才知道是苏曼殊的墓塔。苏曼殊,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是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他言行怪诞,时而楚楚长衫,设坛讲学,以人师的身份化育学子;时而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以诗人才子的仪态现身诗坛歌榭;时而激昂慷慨,奋勇振臂,以天下为己任,欲誓死一搏;时而袈裟披身,青灯黄卷,万念俱灭,潜心向佛。”他身前热爱杭州,诗《七绝·本事诗》可见一斑——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柳亚子等人集资将其遗骸葬于孤山北麓,并建墓塔刻上他的生平事迹。现在的墓塔系按原样缩小重建。

出草坪便是西冷印社后山门,两边门柱上刻写着:印传东汉今犹昔,社结西冷久且长。不远处一块大圆石,上面刻写着西泠印社百年华诞时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的题词:百年名社千秋印学。跨出孤山公园,前面是中国印学博物馆,馆前左角边有一方汉白玉大印章,上面刻着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赵朴初先生的题字:中国印学博物馆。相隔数米,两个大家齐献艺,孤山厚重可见一斑。孤山正如林启墓石牌坊上写着: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关注 瓯江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